崆峒酒史源远流长,肇于远古,兴于宋元,盛于明清,发展于新中国。平凉在宋代称渭州,据清代《甘肃新通志》记载,宋元时代平凉地区用“黍”和“粱”酿制烧酒,在北宋熙宁年间平凉酒课银达“二十万贯以上”,成为甘肃地区第二大产酒区。彼时,众多文人雅士在平凉十里长街相聚欢宴,曲水流觞,人与酒,酒与诗,汇成一派气象超然的浪漫景象。
到清朝末年民国期间,平凉酒烧坊林立,其中最为有名的是位于徐家园的钰庆恒烧坊(其前身曾叫作景家烧坊)、南河道的暖泉烧坊和柳湖烧坊。平凉各烧坊生产工艺基本传承自宋代以来老烧酒,明清蒸馏酒工艺,酿酒原粮以本地所产高粱、玉米为主,采用传统手工操作,“钰庆恒烧坊”所酿造的崆峒烧酒远销平凉周边的兰州、庆阳、宁夏等部分地区。1951年,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大潮中,由平凉专区税务局公私合营将3家烧坊合并为国营平凉酒厂,是甘肃省最早成立的白酒酿造厂家之一。经过传承和沉淀,在上世纪80年代,先后推出浓香型白酒“柳湖春特曲”“柳湖春双特”,兼香型“崆峒特曲”“崆峒酒”,因其质量优质,价格亲民,深受消费者喜爱。“柳湖春特曲”被平凉老百姓亲切的叫作“长脖子”。“崆峒特曲”因包装为白瓷瓶,被称为“白崆峒”。黑瓷瓶装的“崆峒酒”兼香中带有浓郁的酱香特色,被老百姓称作“黑崆峒”,被誉为“西北小茅台”。在当时柳湖春与彭阳春、陇南春、丝路春并称为“甘肃酒界四大春”而风靡全省,产品供不应求。
添加名片
审核通过后,将发放招商币奖励,完善程度越高,奖励越高。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