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型超市成本之痛扩张之惑:零售业回归“标超”时代

   2011-12-31 中国经营报7600

   受成本上涨、通胀等因素影响,零售企业正面临利润下滑的危机。上海财经大学新近推出的“500强竞争力指数”名单,对入围其中的15家商业零售业企业研究发现:尽管这类企业的发展整体表现稳定,但盈利水平却有一定下降,这对零售业来说值得警惕。

  与大卖场相比,一些立足于社区的中小型超市,由于体量小,规模效应相对较弱,日子更加难熬。如今,大卖场、百货店、专业店甚至街边小店都能够对社区型超市的客流产生分流作用,在此背景下,社区型超市该如何转型与突围?本期创业圈,我们邀请了业内企业负责人与专家就这一话题进行了集中探讨。

  焦点一:竞争压力

  由于我国商业网点缺乏规划,网点资源过度开放,因此社区超市面临着无序的过度竞争,利润空间逐步缩小,生存压力陡增。

  找准区隔,突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比如与大卖场比便利性,与便利店比品类齐全和价格优势;在生鲜经营上,要舍得下本钱,使超市80%的商品都是生鲜食品和日用品。

  李燕川:面对市场竞争,社区型超市要做好自己的定位,做到差异化经营。大卖场解决的是消费者“一站式购物”的问题,要求商品齐全、卖场周边有停车场等;便利店的特色是方便,结账快,但商品数量较少,以食品饮料为主,有的便利店还包含一些快餐,消费者以白领为主;而社区型超市的定位是解决老百姓的“一日三餐”外加一些日用品的购买。有了精确定位后,社区型超市应该研究自己的消费者和客户群,根据自己的定位来选择适当的商品组合。比如,社区型超市80%的商品是日用品和生鲜、食品等。

  社区型超市周边居民小区较多,可以发挥这一优势,增加与消费者的黏合度。一些上班族工作忙,因此出现了很多空巢老人的家庭。这个时候,社区型超市不妨成立专门的小组帮助和照看这些老人,为这些老人提供送货上门的服务,做好客情关系,从而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与上一辈追求低价的购物习惯不同,以80后、90后为代表的新一代消费者更注重购物环境以及服务品质。社区型超市在消费升级时代应该做好从购物环境、商品结构、服务品质的调整和提升,比如通过增加一些高端商品留住消费者,不仅能提高门店的客单价,还能提升超市的利润空间。

  胡春才:社区超市要想有效地应对大卖场和便利店这“一大一小”的挤压,就需要挖掘出自己独有的核心竞争优势,这样才可能使市场的局势由两头大中间小的哑铃型格局,转化为大中小齐头并进的百花齐放的市场均衡格局。

  具体的对策包括,一是挖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社区超市的弱势在于品项没有大卖场齐全,价格也不具优势,方便性又不及便利店,然而这只是我们惯性的思维,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的话,劣势就会演变成优势,社区超市的便利性要远远超过大卖场,而品项齐全度及价格竞争力又是远远大于便利店的,那么只要我们围绕这两点来构筑自己的竞争优势,就不怕“一大一小”的挤压。

  二是找准那些消费者对于便利性敏感、而且对价格也比较敏感的商品品类,然后在这些品类上构筑自己的竞争优势,并向其他品类扩展。什么品类可以担此大任呢?那就是生鲜品类,便利店无法开展生鲜品类的经营,而大卖场又太不方便到达。因此,社区超市一定要在生鲜经营上舍得下本钱。

  王卫:社区超市面临的竞争其实是来自自身的竞争,就是自身的差异化定位。社区店不能只看成大卖场的缩微版或夫妻店的扩大版,社区店聚焦生活用品和生鲜制品,便利便捷及提供日常所需,优势远远大于大型卖场;社区店连锁化经营,商品质量、价格体系远远优于夫妻店、便利店;规模的社区店,利用自身平台,在功能服务、设备设施、信息化上有特色和优势,在营销上更容易实现同步;而中等规模的社区店,在租金方面较便利店便宜,卖场选址容易,有利于快速扩张,进行区域规模化经营。

  焦点二:成本之痛

  不断上涨的房租和人力成本成为零售商主要的成本构成。很多零售商是给房东打工的,而位于成熟商圈的社区型超市更是寸土寸金。在过度竞争的环境下,社区超市在艰难地消化着成本压力。

  在现金流充足时,尽量购买并持有一些物业,以化解房租上涨压力;同时引进在特定社区销量高、利润也高的商品,提高坪效;不能通过一味裁员方式来减少人力成本,关键在于增加人均产出。

  胡春才:社区超市面临的成本压力主要是两块,一是高房租,二是高人力成本。有些企业为缓解压力,于是直接冲着这两个目标而去,结果选择了许多房租相对较低的区段,但由于地域偏僻、客流量不够,而社区超市又很难像大卖场那样具有较强的聚客能力,结果最后不死不活,反而使单位销售的租金占比居高不下。

  本想低租金,最后却变成了地地道道的高租金;在人力成本方面也是如此,如果只是一味地简单裁员,用最低工资去吸引社会最底层的员工,结果员工流失率会非常高、门店各方面的服务也很不到位,店内商品结构很不合理,滞销品占比过高,这样顾客就感受不到应有的服务品质,光顾频率也越来越低,最终导致单位商品的人工成本不仅没有降下来,反而大大地增加了,这都是很多零售企业简单化地控制成本所导致的“杯具”。

  张青山:从长期看,商业物业房租金的增长趋势会一直延续下去,单单依靠企业自身经营能力的有限提升,恐怕难以抵御无限上升的租金。在这种情况下,不妨参考以下措施:

  一是社区超市在现金流量充分时,尽量购买并持有一些物业。通过长期持有商业物业,不仅可以化解房租上涨的风险,反而可以从房租上涨中获得利益。例如在一些二三线城市,400平方米的社区商业门面,售价大约在1.5万元/平方米以内,首付大约在200万元以内,余款可以通过按揭贷款解决。贷款利息大约在7%左右,而超市的毛利大约在15%~20%。这时,就可以大胆购买并持有该物业。如果此时再出租一半,按每平方米租金70元计算,每月租金收入可以达到14000元,那么超市所负担的利息支出实际上只有7000元/月,盈利就很客观。而随着房租的上涨,盈利还可能继续上升。

  二是将社区超市转型为社区生鲜加强型便利店。目前400平方米的社区超市与200平方米的经营良好的社区便利店相比,租金增加一倍,但是营业额却不一定高出多少。因此,社区型超市不妨增加生鲜商品的比重,通过灵活的经营,尤其是生鲜经营技能的掌握,使得200平方米的生鲜加强型便利店可以达到400平方米普通社区超市的经营效果。

  李燕川:日益高涨的房租成为零售业利润的“杀手锏”。面对房租上涨,社区型超市可以通过调整商品结构来增加门店的坪效。举例来说,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的超市发双榆树店是典型的社区型超市,周边有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高等院校,院校学生成为消费群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经过研究我们发现,学生喜欢喝星巴克的咖啡。于是我们就引进其到门店,总共占了不到一平方米的堆头,但由于利润较高,提升了门店单位面积的产出,即增加了坪效。

  而要降低人力成本,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提高每个人的产出,也就是增加“人效”。首先可以通过信息系统、硬件设备等投入来减少不必要的劳动力。事实上,零售企业的MIS系统、防盗设备等就是为了减少相应的岗位。其次,通过建立更加合理的考核机制来提高员工的积极性,让员工感受到“多劳多得”。我认为,零售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企业,不能通过一味的裁减人员的方式来减少人力成本,关键在于增加人均产出。

  周淼:我建议社区超市在商品结构调整上面做文章。比如快速地调整商品结构,使本店的商品结构在功能、品牌、价格带这三个维度上更好地满足该商圈消费者的需求,提高每个小类中平均单品的销售额和每平方米效益,多引进明星商品,快速淘汰滞销商品,进行有效促销,提高促销拉动效应,在商品的陈列上要更有艺术性和吸引力,努力解决门店的缺货问题。销售上去了,单位成本自然而然地也就降下来了。

  同时,还需要用科学化管理的手段来挖掘人的时间潜能,把每个人上班八小时的工作都安排的非常紧凑,让一个人去干过去由两个人或三个人来完成的工作。比如一个人身兼收货员、理货员、收银员、防损员等多重角色,人员就可以大大缩减,“人效”就可以大大提高。最后,用人本管理的手段去挖掘人的意愿潜能,把“会花你钱的人力成本”变成“会为你赚钱的人力资本”。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网络用户

305311

文章

760

阅读量

资讯分类

关注商产网公众号

查看品牌拓展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