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行业大势之变,加上SOHO中国进入更高的发展平台,张欣开始为SOHO中国动大手术,向“重产品、轻销售”转变,而这场手术也引发了丝丝阵痛,如高管离职、欠薪风波、销售不畅、资金危机传言等,进而遭遇变革质疑,而张欣作为这场手术的“主刀医生”自然被矛头所指。张欣由此成为“2011最尴尬的战略变革者”。
2011年初,有风水师为属蛇的张欣(SOHO中国CEO)算了一卦,她五行属木,兔年对她来说是个好年头,但免不了磕磕绊绊。这一说法虽显迷信,但观其2011年表现,似与命相暗合,主导SOHO中国变革可谓风光,但也确实遭遇一波三折。
SOHO中国CEO 张欣
尴尬一:
高管骨干次第离场 原先的SOHO不再有
继此前主管销售的运营总裁苏鑫、主管工程的高级副总裁李虹、执行董事兼财务总裁王少剑辞职之后,许洋(SOHO中国高级副总裁)也于去年底离去,加上一批市场销售中坚力量离场,直接导致温和的潘石屹(SOHO中国董事长)在公司管理上的话语权减弱,做派较为强势、注重国际化和产品设计的张欣主导性增强,这令公司的文化氛围有所改变。而跟随老潘逾10年的上海总经理贺亚楠也因为与张欣的磨合问题于2011年离去,原先负责IT部门的人士接管上海业务被指外行,这与今年SOHO最大的风波“欠薪门”有直接关系。
与其丈夫潘石屹的圆滑相比,张欣海外成长的经历令其成为一个表达上很直露的人,她曾在微博 上不顾平面媒体的感受公开宣称:“把2011年的推广预算给砍了,全力转向网络,再见纸媒,再见广告!”这令纸媒尴尬不已。此外,面对媒体的质问及报道,张欣直接回应“胡说八道”,显然,这样的直肠子没办法控制住2011年的舆论危机。
尴尬二:
销售体制变革不畅 沪上搅起欠薪风波
随着上市的成功及销售规模的扩大,SOHO中国开始向重产品的资产运营公司转变。张欣力推的变革于2010年率先向销售体制“开刀”,并于2011年10月彻底解散销售团队,发起销售“席位制”改革,要求销售总监自行成立代理公司,同时签约其他代理机构。
2011年4月,SOHO引进易居中国、世联地产两大代理行,但理念的差异最终导致“闪离”,此后再引入中原地产。但知情人士透露,截止2011年12月,中原进驻后仅卖了一套千万元的房子,SOHO销售未有改观。
最突出销售体制变革阵痛的则是12月的欠薪风波。原SOHO中国上海公司销售总监胡大维控诉SOHO拖欠员工佣金,并引发上海劳动部门介入,最终以SOHO中国补付佣金收场。但同时也引发外界对SOHO销售人员零底薪、无社保的质询。
此外,SOHO销售体制的变革也未能从实质上达到其“降低成本”的目的。知情人士透露,销售总监成立的代理公司纷纷提出要求提高佣金比例,这反倒增加了SOHO的销售成本。
尴尬三:
销售额同比大降 后市面临三重考验
和2010年大卖有所不同的是,在由张欣主刀变革中的2011年,也遭遇了SOHO销售滑铁卢的尴尬。公开资料显示,SOHO前11个月仅销售108亿元,与2010年全年的238亿颇有悬殊。
潘石屹对此解释为“无房可以销售。”兰德咨询总裁宋延庆则分析说, SOHO几乎所有项目都集中在京沪,且目标客户是高端的投资客户,在流动性紧缩时,离场的就更多了。他认为SOHO的这次“被抛弃”并不是竞争对手造成的,主要还是其自身的市场结构平衡问题没有做好。
张欣执掌SOHO的2011年有一项有利的是,并购市场颇有收获。SOHO中国40亿元间接收购上海外滩8-1地块50%的权益,宣告公司圆满完成年度150亿的收购目标。但事物有正反面,储备项目大增(仅在上海便达10个)也为其后市平添不小压力,在转向持有型物业之后,意味着SOHO需要更大的资金支撑,也极度考验张欣组建的运营团队的运营能力。
实际上,在转型阵痛中,SOHO中国仍不得不散售大部分物业“救场”,而在解散销售团队后,SOHO自身销售优势尽失,产品竞争力又暂未跟上,加上投资环境之艰难,作为主帅未来的压力不可小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