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万平米摊位
一年间腾退
去年11月,月末。王杰开着一辆陪伴他六年之久的旧捷达,一路向南,穿过北京城高新技术产业最尖端和电子产品最发达的一片耀眼灯光,告别“中关村”。
去年5月,以DIY攒机、售卖电子商品为业的王杰接到了中关村海龙电子城的摊位退租通知书,按照合同规定,海龙答应给王杰这样的商户一个月租金的补偿。
尽管随着近两年商品价格透明化利润降低,他早已萌生了改行的念头,但接到通知的一刻,王杰还是无法平静。
那时候王杰并不知道,海龙大厦调整的背后,竟是中关村调整电子卖场低端经营模式的第一炮,他的摊位,也不过只是海龙、鼎好、E世界三大电子卖场商户一年内腾退的6万平米营业面积中的“九牛一毛”。
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电子一条街”成为中关村诞生的第一个新兴业态,也是京城电子商品最为聚集的商贸区。
进行业态调整的中关村西区东临中关村大街,西接苏州街,北起北四环路,南至海淀南路。整个区域规划占地面积为94.6公顷,总建筑面积340万平米,共有道路20多条,有40余条公交线路直达,停靠在海龙、鼎好、科贸、E世界楼下。
地铁4号线、10号线开通后,两条南北、东西向的“大动脉”横贯了整个中关村西区。
就在大批零散商户入驻中关村的同时,中关村发展规划中已经多次提出,建设中关村,需要站在全球高度来看中关村的发展,要把中关村打造成为全世界的知识创造中心、技术创新中心,成为“世界的中关村”。这意味着,电子卖场不能成为中关村主要的业态。
电子产品卖场
进退两难
去过中关村攒电脑、买配件的市民都知道,进入中关村任何一座电子大厦,一些黑导购瞬间如“苍蝇”一般团团围住,不停地询问是否攒机、是否修电脑,一些拼劲十足的黑导购甚至会动手拉人。
电子产品卖场杂乱无章的形象,使得很多知名大企业,面对中关村望而却步。
根据一项资料显示,中关村电子卖场的疯狂扩张始于2002年。当时,中关村IT卖场总营业面积为6万平方米。到了2005年,这一数字已增加到了20多万平方米。2006年和2007年,随着中关村E世界和鼎好二期的先后开业,中关村IT卖场的面积创纪录地达到了32万多平方米,相当于44个足球场。
然而,面积急速扩张,IT产品并没有多少区别,中关村各大卖场在疯狂的竞争中尽显疲态,与之相对应的是不诚信经营行为开始不断涌现。
没有利润空间的支撑,没有消费者的大量需求,DIY市场也注定了将走向萎缩。
“以前电脑攒机刚兴起,中关村只有海龙、太平洋电脑城等两三家卖场,生意很好做。但电子卖场开得越来越多,攒电脑的客户却没有成倍的增加。”王杰“痛定思痛”,总结离开中关村最主要的原因,“一个萝卜一个坑”的供需模式下,变革缘于“竞争对手”太多。
王杰总结另一个原因,是卖场销售的利润降低。十年前网络尚不普及时,市民攒机只能亲自到现场逐家询价砍价,而如今的中关村卖场,各种商品均在网上有最低售价,产品的价格几近透明。“除了缴纳好几千的租金还要盈利,只能靠拼量赚钱。”
高端产业聚集
即将进场
中关村西区,是中关村创新版图的中心。目前,这场由政府牵头主导的调整,为中关村电子卖场带来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