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的重量级项目出售,接连的高层人士变动,原本希望大展拳脚的鸿隆控股却进入了多事之秋。
1月6日,鸿隆控股有限公司(鸿隆控股,1383.HK)发布公告称,其间接全资附属公司鸿隆地产以8200万元出售沈阳鸿隆全部注册股本。公司称,预计出售该项目将会录得未经审核收益约3131.6万港元,出售所得款项净额将用作一般营运资金。
算上该项目,自去年下半年开始鸿隆地产已经连续卖掉3个重量级的发展项目。
“鸿隆控股手中多为地王项目,一般不会轻易卖资产,但在市场竞争压力较大或前景不太好的情况下,不排除会出售一些项目来缓解资金吃紧的压力。”盛富资本总裁黄立冲说。
经营人事双重困局
在解释为何出售沈阳鸿隆项目时,鸿隆控股表示这是抓住投资变现的良机以带来更高回报。但一位业内人士表示,该项目是鸿隆控股在2010年1月份时取得的,“2010年年初正是地产市场最高峰的时候,而目前市场已经十分低迷,况且这么大的项目2年内根本不会有太大的动工起色,所谓的投资变现良机很难说得通。”
而此次出售沈阳鸿隆也被看作为鸿隆控股大规模“甩包袱”的延续。2010年年底开始,鸿隆控股就展开了业务重组,旨在剥离资金投入量大的项目,收缩战线过冬。
目前,鸿隆控股陆续将其寄予厚望的张家口香江名城项目、广东兴宁的宁江新城项目以及沈阳鸿隆项目卖掉。
尽管鸿隆控股将这一系列甩卖资产的行为称为“抓住投资变现的良机以带来更高回报”,但投资者显然对此并未买账。在公司宣布该出售公告后,股价一度跌幅达8%。
“在投资者看来,鸿隆控股并未兑现曾经的发展愿景。”上述业内人士说。
自2007年上市并获得充分的资金支持后,鸿隆控股开始走出大本营深圳,陆续在张家口、沈阳、巢湖以及广东省的二三线城市大举拿地,大有全国布局的态势。但由于政策和市场形势的变幻,加上公司本身的问题,鸿隆控股的项目进展和资金情况一直不乐观,并遭到各界人士的诟病。
2011年上半年,鸿隆控股纯利倒退了66.4%,仅为2085万元。断臂求生,成为鸿隆控股的无奈选择。
问题不仅出现在经营发展层面。2011年年初,在政商两界长袖善舞、拥有丰富的行业资源和管理经验的张宜均辞任鸿隆控股CEO,这对于公司而言无疑是一个沉重打击。据悉,公司近年来发展的阻滞是其离职诱因之一。
张宜均的出走诱发了鸿隆控股随后一年之久的持续人事变动,包括欧阳俊新、张奕炎、黄玲、陈慧玲、周瑞卿、Jin Leo等一批高层相继离开,其中陈慧玲、周瑞卿、Jin Leo等人仅仅在执行董事或副行政总裁的位子上坐了不到半年时间。甚至连董事局主席的位置也在去年11月份易人。
资金链难题求解
对于鸿隆控股来说,当务之急是如何解决资金链的掣肘。
鸿隆控股中报显示,公司手头现金和银行存款共1.1亿元,但借款总额却达到14.4亿元,其中一年内到期的借款就达到7.4亿元,2年内需要偿还的借款规模为10.4亿元,净负债率为94.9%,这在中资地产股中处于较高水位。
重重压力下,鸿隆控股希望通过供股集资来缓解资金链紧绷的现状。去年11月份,公司以相对于市价折让76%的0.1元/股向股东供股,结果仅获得了87.44%的认购,集资约6062万元,这一募资规模难尽如人意。
无奈之下,地产项目的出售再次提上日程,其中包括本次沈阳项目的出售。公告称,本次交易给鸿隆控股带来的收益约3131.6万港元,进一步缓解了公司的资金压力。但相对于7.4亿元的短期债务规模而言,仍杯水车薪。
“如果资金压力依然巨大,不排除鸿隆控股进一步出售资产的可能性。”上述业内人士猜测。
而更令人担忧的是,被列为公司重点发展项目的沈阳项目、张家口香江名城项目、广东兴宁的宁江新城项目陆续出售后,鸿隆控股整体资产规模已经日渐捉襟见肘,未来发展主要依靠深圳本埠及周边项目。
如何既摆脱短期资金问题,又兼顾未来长远的发展,是摆在鸿隆控股面前的巨大挑战。
记者 陈思宇 宋振庆 北京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