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访谈:关注北京商业50年 四大矛盾、三个挑战

   2002-12-30 10480
今年7月初的一天,北京骄阳似火,在燕莎,众多北京商业界的老总们聚在一处,这次不是为了开会和讨论,而是为庆祝一位老者的70大寿。寿星是郭志军,他在北京商业领域耕耘了50年。

  1932年生
  1950年—1957年在北京市供销合作总社任业务管理,期间在中国人民大学贸经专业学习
  1957年转入教育岗位,从事成人教育40多年

  第一次见郭老时,实在不相信他已经有70高龄,老人家精神矍铄,思维清晰,现在仍经常“出山”为商业企业的发展出谋划策。听熟悉郭老的人说,郭老的弟子遍布北京的商业界,粗算起来,北京80%大商场的老总们都直接或间接地做过郭老的学生,其中不乏燕莎、百货大楼、蓝岛、西单等闪耀的名字。提起这事儿,郭老也不乏得意之情:“我已经是北京市的老商业了,研究了50年。”

  18岁入行 看50年商业

  上个世纪50年代,提起商业,人们能够想到的恐怕就是离家不远的百货公司、供销社、某某门市部等等。郭志军就是在北京市供销合作总社开始了自己的商业之旅。“我在市供销合作社干了8年,然后上大学,毕业后就进了学校再也没动窝,学校走的是和企业相连的路子,一直没离开商业,特别是1986年以后,研究股份制,我的社会活动就多了。”

  回忆起北京市商业的发展,郭老说:“北京商业的真正转变是改革开放以后:80年代初搞横向联合,但是当时各地区之间的‘篱笆墙’那么高,怎么联合呀?结果不欢而散,原因就是一个利润分配问题还有一个税收的问题。后来,80年代中期搞集团化,要提高商业企业的组织化程度,到了90年代初市场经济的时候商业才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业态丰富了,环境也好了。”

  七成大商场不赚钱

  在郭志军的家里,老人穿着家居服坐在藤椅上,手里拿着自己对北京市商业发展的分析论文细细揣摩着。他总结说,北京的商业近年来一直在追求大、洋、高的发展方向,这种势头不应该再继续下去了。

  “北京的大商场有30%的赚钱就不错了,为什么会这样?1992年到1996年的上半年是商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全市商业网点增加到27万个,北京万米以上的大商场从4家增加到70多家,大家都追求大规模,大商场的增加超过了消费需求的增加,购买力被分割。而且哪个商场不是上亿元的投资,都是借银行的钱盖的楼,负债率高。再加上国有企业的职工普遍过多,砍掉一半也还是多,人力成本高,而且大部分企业是单店经营,经营成本降不下来,又搞盲目竞争,搞折扣送礼,进入低层次的竞争。现在是商场的微利时代,只有1%的利润空间。”

  “商业的虚胖现象非常严重,水分至少20%,政府的排行榜按照销售额来排,谁都追求业绩,排号都要当第一,结果盲目追求销售额,出现销售额和利润出现反差的现象,卖的多也赔的多。为了销售额甚至不惜做假,内部开票,根本就没卖也算成销售额,这些弊病非常严重。以前都讲诚信,这几年就出了很多问题。”

  “实在来讲,在北京,豪华商场只能有两三家,因为市民的实际收入状况是一个塔式结构,越是塔下面人数越大,真正的高收入阶层原来只有百分之零点几,现在占百分之一到二,也还是不需要那么多的高档商场。”

  “说北京的商场追求‘洋’是指在经营品种上大商场都向洋商品、新商品看齐。在中国的商业为什么不追求中国特色呢?全世界都追求一样的东西有什么意思呢?”

  “我们的商场追求档次高,在装修上不惜高成本,但是中国的生活水平还是刚刚小康,我们把多少钱都铺在地上,贴在墙上了。法国的巴黎春天是好商店吧,但是外面看这个商店的装修非常一般,人家高在经营品位上,营业员对商品的熟悉程度让我这个老商业赞叹不已。人家高高在这里,我们都高在表面上。”

  四个矛盾始终没有解决

  讲到这里,郭志军停了停,一边让记者吃点东西,一边低头整理自己的思路。郭志军在北京财贸干校任教师多年,坚持走与企业结合的道路,自己编撰了一套成人教材而且坚持到各大商场搞实际调研。通过与企业经营者的多次探讨,他发现商业企业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四个矛盾一直制约着企业的发展。

  “首先是政府指令与企业行为之间的矛盾。现在我们的政府指令还没有完全转变,原来每次节日的时候都是商委发布指令怎么办怎么办,今年把这个工作交给商会了,‘十一’全市的节日促销就是商会搞的策划,搭了一个平台然后让各个企业自己去表演,突出文化和服务。市场经济下政府不能够一刀切,让各个企业根据自己的特点去经营才对。”

  “第二是现代营销与体制分割的矛盾。现代营销需要广阔的市场,但是现在体制仍然是分割的,为什么连锁的超市很难跨区?这涉及税收、地方财政两个坎儿,逾越不过去。一个连锁商店,它分店的国税交给市里面,在区里面只是提供服务,因此不受欢迎。”

  “第三是战略管理和经理职位不稳定的矛盾。市场经济里,商场不是小商小贩,而需要战略经营,要有长远的眼光,但是商业企业经理人的位置不稳,今天还在这里,明天一纸调令就调走了,那我还想那么远的战略干吗?没有用呀。现在的用人方式不是董事会聘任,经理人也不是职业经理人,而且现在董事长不经过董事会批准都可以换呀,过了今年不知调到哪里去了。”

  “另外还有多种所有制竞争与起跑线不平等的矛盾。北京市股份制企业缴税30%,全国其他地区企业缴税25%,合资企业就是两年免税、三年减半。这样起点不同,很多企业竞争起来不占优势。而且老企业有很大的职工包袱,新型企业就没有,这些都是企业实际经营中很头疼的问题。”

  三个挑战需要面对

  郭志军说自己虽然70岁了,但是还要继续关注北京商业的发展,他说现在商业企业面临三个挑战,“我们的内功还没有练好,很多问题都没有解决,时间不多了,一定要抓紧。”

  “目前洋商正在大举进入中国市场,美国和欧洲的市场基本饱和,世界的商业巨人都看中中国了,我们喊‘狼’来了,说实话来的都是大家伙,都不是好对付的。而且已经进入的还要扩张,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如果中国自己的实力不增强就不行了。现在我们都是单店经营,与国外的商场竞争肯定是打一仗败一仗,没有联合肯定不行。”

  “成立集团,打集体仗虽然可能胜利,但因为企业的组织机构变化太大,难度可想而知。如果要联合首先得解决税收和财政的问题,拿京客隆超市来说,它虽然是跨区经营,但是企业很难很难,基本还是在本区发展。还有就是改制的问题,企业不改制受限制太多,根本没有办法联合。”

  “品牌竞争是我们面对的另一个挑战,21世纪是绿色的世纪、服务的世纪、品牌的世纪。能否达到这些要求是我们能否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关键。现在我们的商业企业普遍没有形成品牌经营,只是刚刚认识到这个问题。我们现在基本还是传统的一套办法来经营,单一体制、单一模式、单一运作方式、单店经营。对于市场经济的很多规律我们并没有很好的掌握,真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运作我们的企业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北京现代商报 记者 李洋)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网络用户

305311

文章

1048

阅读量

资讯分类

关注商产网公众号

查看品牌拓展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