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地集团2011年72亿抢地 基金业务是今年重心

   2012-02-09 时代周报4270

  本报记者 姜燕 发自上海

  如同一个武侠高手,此前一直苦于无法打通任督二脉。

  2011年5月以前,上海复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复地” ),因为苦于遭受最为严厉的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在香港资本市场上的融资功能受限,与此同时,复星集团对其的注资也受到限制。

  2011年5月13日,复地正式退市。这有如一剂良药,神奇般地助力复地打通了资本和销售二个渠道。私有化以后,2011年前11月,复地累计权益后合约销售额仅76.22亿元,同比下降40%。但是,最后一个月的冲关,让复地董事长张华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日前,张华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复地供应量第四季度比较大,造成销售压力很大,但最后几天还是完成了全年的业绩指标,非常不容易,销售额120多亿元,原来定的是100亿元。”

  退市后,复地加紧了与复星的对接,打通了资本渠道。张华称,2011年也是复地史上投资最大的一个年份,因为长期看好房地产,逆市拿地花了72亿元,并且强化了投资集团的地位,基金管理规模达到18.7亿元。2012年,复地投资集团的基金业务将是一个重要的方向,把规模做大,通过业绩树立基金品牌。

  投资板块将贡献4成利润

  2011年1月,复星国际发布公告:“复地集团各项经营状况正常,但继续维持上市地位,成为了复地集团谋求未来成功发展的障碍。一方面,作为在香港联交所上市的内地注册H股公司,复地集团海外融资的能力非常有限,而房地产开发是周期性、资金密集型行业;另一方面,复星国际为复地集团注入更多资本的能力,受限于香港《上市规则》中关于上市公司与其控股股东关联交易的规定,使得复地集团无法进一步扩大规模。”5月13日,复地正式从香港联交所退市。

  张华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当时复地的股价在资本市场被低估,融资功能不强,而复星又非常看好房地产,要通过复地加大配置,但上市公司负债率到了一个高限,影响投资者和分析师对复地的判断,同时,复星要投复地的话,面临同业竞争的关系。最终,复地选择了退市,复星跟复地打通了资本渠道,为复地发展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退市以后,复地并没有改变2010年制定的双核驱动战略,而是继续深化了这一战略。按照这个十年总体发展战略的规划,到2019年,复地的利润要达到100亿元,整个投资板块的利润贡献能占到复地集团的40%左右,即40亿元。 复地内部一直认为,房地产越是波动的时候越有机会,但单纯住宅开发面临一定风险,所以要把投资作为新的业务培育,投资前提是融资,与复星理念高度契合,发展私募基金,对接更多的优质资本,通过管理别人的资金来发展复地的业务,让各方面参与者分到应得的利益。

  “2011年,复地在南京、杭州、长沙、重庆等拿地投资72亿元,在复地历史上也是投资最大的一个年份。尽管调控,复地对房地产中长期看好,所以逆市投资。投资集团方面,去年基金管理规模做了18.7亿元,新发了12亿元基金。目前不是通过基金挣钱,而是要把规模做大,通过业绩树立基金品牌,这是2012年的重点工作。”张华说。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网络用户

305312

文章

427

阅读量

资讯分类

关注商产网公众号

查看品牌拓展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