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十二五”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目标实现亟待政策障碍破除

   2012-02-19 华夏时报7980

  本报记者 胡金华 上海报道

  2012年龙年开春,国家发改委联合上海市政府发布的一份关于“十二五”期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规划,在开年就吸引了广泛的关注,也引发了学界、媒体界的热烈讨论。本报了解到,在众多学者和经济学家眼中,上海未来四年的国际金融中心规划固然增加了诸多实施的细节和目标,也包含了上海到2015年成为与其他国家实力相匹配的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中间步骤,但这份规划中提出要使得上海金融交易规模达到1000万亿人民币,使得保险市场原保费规模达到1400亿元人民币,银行卡跨行交易额达到25万亿人民币,管理资产规模达到30万亿人民币等具体数字,还是引发了对于四年后能否达到的担忧。

  2月15日,上海交通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费方域在接受本报采访时,对于外界对上述数据的质疑,进行了理性和相对乐观的分析,他表示:“外界觉得到2015年上海的金融交易规模达到1000万亿,好像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据,而且实现起来也相当有挑战性,因为截止到2010年底的数字是386万亿元,不含外汇市场,这期间的差距将近两倍。我们研究院做过一个测算,在过去5年间,上海的金融交易总额从不到50万亿到386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100%,同时这个数据和2015年的数据相比,年复合增长率大概在30%左右。我们相信上海在公布这份规划数据时一定做过周密的考量,在当前欧债危机没有得到解决,美国经济尚未企稳,国内宏观经济正在调结构、转方式的时候,即使未来几年中国的GDP增速不会像过去五年达到两位数的增长,房地产市场和资本市场也不会出现此前五年的发展,那么将这一指标的增速降低到一个合理的水平,我认为这个目标要实现,挑战是有,但问题不大。”

  不过,在费方域看来,上海想要实现上述诸多目标,显然要下很大功夫,而且必须要打破各种制度和政策障碍。

  加速VS减速

  尽管对于这样一份规划,每位专家学者都有各自的见解,而在费方域看来,要解读这样一份规划,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这份规划是不是目标定得太高了?还是将发展的目标定在一个合理的水平,甚至相比十一五期间,已经在减速。

  “在过去五年里,中国的债券市场发展很快,在我看来,到2015年底,上海债券市场的规模至少要成为全球第二,排在美国之后,这样的推断基于以下几个判断,第一是在去年底上海等几个试点城市发行地方债,那么以后地方债的规模肯定会扩大,我们预计今年地方债规模可能达到500亿元;其次企业债的发债规模也会上升;再次外币债券也会逐渐出现。”费方域分析指出。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网络用户

305311

文章

798

阅读量

资讯分类

关注商产网公众号

查看品牌拓展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