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绿地中心欲拔高被指政府授意 是谁在争“第一”?

   2012-03-08 中国房地产报6970

  武汉“摩天楼”拔高

  被指政府授意

  ■本报记者 庞一涛 上海报道

  未浮出地面的武汉绿地中心的成长之轮正迎来新变化,坊间传言,在政府的授意下,正在兴建的中国第二、世界第三高楼的606米的武汉绿地中心,计划通过更改规划进行拔高,成为中国第一高楼。

  上海绿地集团武汉公司一位胡姓负责人近日向本报记者证实了上述传言,并称“拔高”方案确实正在论证,具体高度当前并未确定。而对于拔高原因以及相关细节,公司将会以新闻发布会形式解释。

  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绿地中心高度只有超过700米,或许才有可能稳坐“中国第一高楼”的交椅。据公开资料显示,武汉市下辖的汉口、汉阳两镇亦在去年规划了两栋分别高达666米、700米的摩天大楼。

  业内认为,地方政府授意开发企业比拼“第一高楼”意在建设区域名片以提高知名度,从而吸引外来投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不过,有专家指出,以超高层效应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是“舍本求末”之举,显示了地方“浮躁功利”的文化倾向。外来资金往往更看重区域发展的软实力。

  “拔高”风波

  武汉绿地中心是武汉绿地国际金融城项目的核心部分,由上海绿地集团投资建设。位于武汉市三镇之一的武昌滨江商务区核心区,与汉口百年外滩隔长江相望,已于2010年12月破土动工。据悉,约30万平方米的武汉绿地中心大楼属于该项目一期工程,原计划地上119层、地下6层,总高606米,5年内完工。据初步匡算,大楼静态投资约为50亿元。

  近日,有传言称,绿地集团日前正在酝酿“拔高”武汉绿地中心,具体实施方案已经开始进行研究论证。如果论证通过,武汉绿地中心将可能超越632米的上海中心,成为中国第一高楼。

  围绕绿地中心为了追求高度而“拔高”的做法,技术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成为各方质疑的焦点。

  “鉴于该项目紧邻长江,本身就面临着江水倒灌的难题,该项目地基建设已经是国内施工难度最大的深基坑工程之一。如果再人为地‘拔高’,无疑对基坑有着更高的要求。”一位房地产建筑规划专家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虽然当前技术上有可能性和可行性,但是后续技术、安全风险亦会大幅放大。

  “关键是拔高是否有必要性。”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李保峰指出,诸多国际一线城市建筑向上发展是鉴于地价偏高,以此来平摊成本。而武汉市对“中国第一高楼”的追逐显然不符合经济成本逻辑,因为其地价远没有达到“中国第一”。

  谁在争“第一”

  事实上,经营性用地在出让之初即会对主体建筑高度给予明确规定,同时,已经公示通过的规划方案不能随意修改。根据现行法规,一栋建筑要修改规划方案,须经规划部门审批。绿地更改规划“拔楼助长”的行为是否违规?

  绿地集团武汉公司一位不愿具名的负责人对记者透露,事实上,武汉绿地中心“拔高”方案最初是由武汉市政府方面提出的,以希望使大楼成为“中国第一高楼”,从而“更具标志性”。

  “武汉确实缺少摩天大楼,地标性建筑也能成为城市‘名片’,带动外来投资,以及实力企业进驻,进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中国指数研究院华中分院研究总监李国政表示,政府是希望借助“第一高楼”提升区域知名度。

  然而,武汉市国土资源与规划局机关党委部门一位负责人在接受本报采访时却称,绿地中心“拔高”只是企业行为,规划部门并未接到绿地集团的规划申请。她也表示,规划局对绿地中心设置的规划条件为:高度不低于600米,大楼从暂定高度606米“拔高”,并不违背上述规划条件。她强调,即便企业将规划上报,规划局也会根据程序多重论证其可行性,论证结果将会公示。

  尽管政府授意绿地“拔高”大楼的说法被当事方否认,武汉地方政府对“第一高楼”的追逐情结却难以掩盖。

  “靠地标建筑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显然是舍本求末。”一位不愿具名的区域经济学专家直言,将冠以“中国第一大楼”的地标建筑作为城市之间、同城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竞争基础很滑稽,外部投资、实力企业的进驻显然更看重区域发展的潜力及软实力。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网络用户

305311

文章

697

阅读量

资讯分类

关注商产网公众号

查看品牌拓展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