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万达全程运营商路径:商业模式进化与千亿级管理

   2012-03-14 新领军8750

  万达:一个全程运营商的路径

  地产领域未来的道路,将越来越多地依靠模式创新,砸钱、拿地、盖楼、买房子的开发路径必然走向衰竭。随着商业模式的竞争成为下一段时期最重要的主题,眼前,企业必须深刻思考的是,如何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模式?

  ■ 文/本刊记者 田倩平

  中国地产企业,俨然已经走到一个十字路口。

  2012年年初,住宅地产老大万达发布的2011年报数据显示,万科2011年全年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增长幅度较之2010年陡降15.5%和54.8%。随后的2012年1月份,销售额再次同比下降39.3%,这也是2008年以来,万科开年销售首次同比下降。几乎与此同时,中国商业地产领袖企业万达,公布的却是另外一份成绩单。2011年,万达集团实现总收入1051亿元,同比增长43%。万达也由此成为中国商业地产领域首个规模过千亿的民营企业。

  对于多年来走惯了粗放式道路的大多数房企来说,这个对比或许能有些许启发。之前恒大、富力、招商地产等大佬在商业地产领域的布局,到今年万科的重大战略转型,足以说明地产领域未来的道路将越来越多地依靠模式创新,砸钱、拿地、盖楼、买房子的开发路径必然走向衰竭。随着商业模式的竞争成为下一段时期最重要的主题,眼前,企业必须深刻思考的是,如何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模式?

  对于已经驶入快车道的万达来说,多元化并非机会主义,而是围绕主业上下游产业链进行深耕的必然结果。

  构建全产业链

  做全程运营商,在万达24年的发展历程中,称得上一个不断探索与试错的过程。

  成立于1988年的万达公司,通过借贷、担保筹集资金,在住宅建筑领域掘得第一桶金之后,便开始了业务触角的延伸。1995年到1998年的四年里,在进行住宅开发的同时,执掌万达的王健林不断探索新的业务领域,先后尝试了电梯厂、制药厂、连锁商业等不同业态,希望拓展长线、稳定收益。

  客观而言,这个时期的业务探索大多与万达如今的主营领域相去甚远,产业格局并未得到太大突破,但却反映出王健林敢为人先的性格特质,并由此形成了万达鲜明的企业风格。正是这种思维模式,引导着万达逐渐向商业地产领域靠拢并壮大。

  1999年,中国入世成为定局,许多跨国公司都期望能快速启动中国市场。店面支持上,他们需要寻找合适的房地产合作伙伴,最典型的莫过于“沃尔玛”这样的大型连锁零售商。如此背景之下,刚刚试水商业地产的万达采取了一种“傍大款”的方式:在满足跨国公司在华发展需求的同时,借助其品牌和资源优势,吸引政府支持和消费者眼球。由于双方需求明确,招商环节也能够有效前置,即找好商户再盖楼。这也是万达独创的“订单模式”。

  2001年,万达第一个商业地产项目——长春沃尔玛万达项目启动。接下来的一年,长沙、济南、南昌、南京、北京、天津、武汉、沈阳等15个大中城市的万达项目也纷纷开工。这些拔地而起的单体楼,均位于城市中心的黄金地段和核心商圈,总面积在5万平方米左右。其中所涵盖的小店铺、超市等综合业态组合形成了万达商业地产第一代“单店模式”产品。

  “单店模式”建立之初,吸引了大批人流,但缺陷在于没有很好地解决消费力转化的问题。为提升整体合力,万达商业地产第二代产品——纯商业组合店随即诞生。较之第一代项目,第二代产品在业态品类上更加丰富,主力店数量和搭配组合也更趋合理,但集而不聚的问题依然突出。2003年12月,万达第二代产品的代表作——沈阳沃尔玛万达项目开业后遭遇停业风波,推动了万达商业地产向第三代产品的全面进化。在这个过程中,王健林明确了几点核心思路。首先是核心商业“只租不售”;核心模式上,确立“卖什么”,将持有和销售业态进行重组;具体执行上,强化“做对程序”的商业内涵,强化“订单模式”对商业资源的整合和后期运营能力。

  虽然历经挫折和波动,但在不断着手解决产品缺陷的过程中,万达慢慢摸清了全程运营中的各个环节。2004年—2005年称得上万达商业地产的一个分水岭,从项目的选址到开发规模、产品属性都已呈现出大型综合体的雏形。在第二代产品向第三代产品过渡的同时,2004年—2006年,万达开始着手构建商业地产的全产业链模式,集中解决“订单模式”租金回报率偏低和扩张商业资源不足的问题。

  不同于初创时期的四处征战,万达此时的产业扩张思路已经十分清晰,用王健林的话说,“扩张的产业不是孤零零的,都是围绕商业地产的核心产业伴生的。商业广场是一个消费、娱乐、交流的综合体,想达到这些功能,超市、百货、影院、游乐中心都是必须有的业态。”抱着“要什么就得有什么,没有就自己亲自来”的思路,万达力求将打造城市综合体中的关键节点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2004年开始投资电影院,2005年将经济型连锁酒店列入集团新支柱产业(后调整为五星级酒店产业),2006 年成立商业规划研究院,2007年组建万千百货......

  在这些支柱产业中,高级酒店、文化产业、连锁百货均为围绕核心产业——商业地产的配套产业。对万达而言,延伸发展商业地产产业链,核心在于提高现有商业项目的投资回报率,同时培养新的利润增长点。在这种思维的直接驱使下,万达不停复制一个个商业项目,同时又在这些项目上开枝散叶出更多衍生的公司。

  影院作为大型商业的“吸客”业态组合,万达最初选择的是时代华纳,伴随时代华纳退出内地市场,以及综合考虑影院投资额较小、星级影院利润相对较高、自持商业出租给影院的租金低等因素,万达影院成为万达集团首个自主经营的商业配套产业。

  组建万千百货店出发点亦与此类似。万达每年开工、 竣工七八个万达广场,但百货方面很少有哪家品牌公司能够以这样的速度开出分店。由于万达扩张心切,在与战略合作伙伴的租金洽谈中往往谈判能力不强,导致大宗商业面积的租金水平并不高。急速扩张其建筑综合体计划的王健林,不希望受制于国内几个著名百货品牌的发展步伐,它希望遵循并确保自己的开发节奏。进入百货连锁行业,将有效增加自己在其他租金谈判中的筹码和能力。由此,2007年,万千百货横空出世,并保持了与万达广场同步的发展速度,截止到2011年年底,累计达40家店,营业面积120.9万平方米,2011实现年收入69亿元。

  在充分发掘产业链价值的过程中,许多过去没有认识到或是没有看到的新利润增长点也不断涌现。比如商业管理公司,万达成立商业管理公司的初衷是为了解决“国内找不到人,国外公司又比较贵”的矛盾。如今,经过几年的发展,商业管理公司已经成为了万达新的利润增长点。根据万达最新公布的营收数据,商业管理公司2011年租金收入已经达到34.6亿元。

  除此之外,商业广场外墙、内部广告这些“被遗忘的角落”也成为了新的利润增长点。例如上海商业广场,每年仅广告收入就有几千万。还有酒店项目,刚开始也是委托国际酒店品牌公司管理,由于成本较高(平均一个酒店外来管理团队成本在几百万到上千万),万达成立了自己的酒店管理公司,不仅管理成本大大降低,还获得了额外的利润。2011年,万达酒店公司实现年收入16.3亿元,业主利润达到2.8亿元。

  而经营情况良好的万达影院和万千百货,长期发展定位更加明确。万达影院的税后利润率有10%左右(中国电影行业平均利率约5%),除了可以给万达商业管理公司提供比较高的租金外,如今的万达院线已经向产业上游进一步延伸。万达全资兴建的大连金石国际文化产业基地,规划占地面积3000亩,总建筑面积50万平方米,包括景观区、摄影区、后期制作工厂、服装道具工厂、交易中心和影视会议中心,建成之后堪称世界一流的影视制作基地。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网络用户

305311

文章

875

阅读量

资讯分类

关注商产网公众号

查看品牌拓展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