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压力持续高攀 模式转型中的华侨城将如何抗压?

   2012-03-26 中国房地产报5930

  本报记者 李红梅 北京报道

  面对持续高攀的财务压力,处在模式转型中的华侨城将如何抗压?

  3月17日,深圳华侨城股份有限公司 (华侨城A,000069.SZ)公布了2011年年报,公司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73.2亿元,同比持平;完成净利润31.8亿元,同比上升4.5%。

  勉强“及格”的两项数据难以掩盖其“绩差生”的事实:其存货高达317亿元;负债总额达446.67亿元,同比增长32.04%。另外,其80亿元的融资计划再次加剧了外界对其长期负债经营模式的隐忧。

  “看好华侨城长期发展,但是短期有忧虑。”接受本报采访的诸位分析师如此认为,短期问题不解决必然会带来长期的隐患。

  “将现在可变现的项目想方设法卖掉,加快销售,加强营销,降低负债率。”3月19日,华侨城总裁刘平春在业绩会上称。

  存货高企

  对华侨城来说,去存货、降负债无疑是当前最紧迫的事情。

  “存货高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华侨城的产品多在受限购政策影响严重的一二线城市;另一方面,其高端化产品面临滞销。”一位业内人士分析。

  公开资料显示,位于深圳华侨城片区的香山里项目,于去年9月底推出的二期单位截至目前仅成交343套,6个月去化率仅为20%。而于2010年就开盘的一期单位,目前也仍有部分房源待售。

  除了深圳项目,来自上海方面的消息也不乐观。据媒体报道,2010年9月开盘的华侨城西康路989号,截至今年2月29日只卖掉了5.5万平方米住宅中的3.4万平方米,自去年9月后单月成交套数从未达到过两位数。

  华侨城副总裁陈剑在业绩会上坦承,公司面临巨大的去库存化压力,公司今年将采取灵活的销售策略和价格策略推动库存消化。“公司在土地成本方面优势明显,在价格调整方面存在不小的空间。”

  对于去化目标,华侨城相关负责人并未明确表态,只是解释“尽力而为,越多越好”,同时透露今年公司可能会采取以价换量的销售策略。

  但这种以价换量的销售策略并非易事。3月10日,深圳华侨城片区的首地容御项目以推出特价单位形式下调价格,每平方米的房价与前期落差近万元,但随即遭到老业主维权。

  负债率攀升

  一方面是存货高企;另一方面,其负债率也不断推高。年报显示,截至去年,华侨城资产负债率同比上升1.48个百分点至71.17%。

  华侨城的高负债早在2010年就引来指责之声,其大举扩张,高负债的经营模式被业内广为诟病。近年来,华侨城的资产负债率逐年攀升,2007年~2010年,其负债率分别为61.49%、63.56%、65.83%及69.7%,直至去年的71.17%。

  从当前形势来看,楼市调控仍将持续,这对华侨城来说无疑面临更大的压力。

  不管是拿地还是融资,华侨城都堪称“大手笔”,即便在负债率高企的情况下,这也显现出其对资金的渴求。

  在公布年报的同一天,华侨城发布公告称,董事会同意公司及控股子公司2012~2013年度为公司参控股公司合计提供172亿元额度的借款担保。同时计划向母公司申请新增80亿元委托贷款额度。

  截至2011年年底,华侨城持有货币资金61.3亿元,但其短期借款金额从2010年的44.3亿元飙升至63.8亿元,一年到期的非流动负债从2010年的1.76亿元升至2.28亿元,其账龄为1年的应付账款金额由2010年的25.2亿元上升至31.1亿元。

  为拓宽融资渠道和提高直接融资比例并优化负债结构,负债率一直居高不下的华侨城近年来已经多次发行票据。

  就在前不久,华侨城还推出了总额60亿元的私募中期票据计划,首期为30亿元。此外,华侨城于3月13日发行了一笔24亿元的短期融资债券,期限为一年。

  不过,华侨城相关负责人对本报记者表示,公司尚有150亿元的流动资金,且有800亿元的银行授信未动用,并不存在财务问题。

  华侨城财务总监林育德解释,公司可以不断获得大股东华侨城集团的支持,“目前公司的资金状况比较稳妥”。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网络用户

305311

文章

593

阅读量

资讯分类

关注商产网公众号

查看品牌拓展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