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城的危机依旧在,甚至有蔓延之势。
继两大评级机构标普和穆迪接连对绿城中国控股有限公司做出降级处理后,近日绿城一位离职员工公开披露了一篇名为《谏宋公疏》的万言书,从“人忧、治患、略虑”三方面直陈绿城内部管理的种种弊端,将绿城的“大房企病”剖析得淋漓尽致。
业内人士评价,如果说标普和穆迪仅仅是将绿城广为人知的外伤放大的话,这位离职员工则是将其内伤血淋淋地暴露出来。
全员卖房、扩张代建、严控成本、暂停拿地、甩卖项目,绿城中国董事局主席宋卫平已经使尽浑身解数去弥合外部伤口,然因其过快的膨胀速度和在调控下多次的化险为夷,让绿城屡屡忽略来自内部的隐患。
这一次,这位被业界拿来与乔布斯相提并论、性情执拗而又充满个人魅力的绿城“独裁者”,又如何在内忧外患中涅槃重生?
“梦魇”重现
“3年内绿城销售将突破千亿元,5年内将超越万科。”宋卫平在2009年年底放出豪言,“在我们的前面没有对手,没有!说到挑战,只会来自于我们自己。”
2009年,绿城全年合约销售额达到创纪录的517.3亿元,火爆的销售帮助其迅速跃过“破产门”、“债券门”等沟壑。对市场信号的错误判断,使得宋卫平再度信心爆棚,甚至高调向万科挑战。
宋卫平只说对了一半,来自于绿城内部的挑战固然严峻,2010年再度不期而至的房地产调控又一次让绿城应接不暇。
实际上,从2009年开始,吸取教训的绿城已经将“稳健”二字作为公司战略的重要尺码,然而“突破千亿”和“超越万科”这两个明晃晃的目标却与稳健产生了明显的矛盾。
2009年和2010年两年,绿城再度走上高速扩张之路,几乎不计成本地拿地、借贷,负债比率也再次蹿升到内地房企的极限高度。2011年,随着调控效果的不断发酵,绿城再次进入似曾相识的“梦魇”之中。
由于绿城居高不下的债务和表现平平的2012年一季度销售业绩,标普和穆迪在近日相继下调其信用和债务评级。穆迪认为,绿城面临着200亿元短期债务进行再融资的压力,而其2011年年底的现金余额仅为59亿元。
对此,绿城CFO冯征在5月8日对媒体强调,包括一个月前出售给SOHO中国的上海项目,绿城在已经出售的6个项目上回笼了近60亿元的现金,考虑到项目本身的贷款,对现金流的影响可以达到120亿元,财务状况有了很大改善。“而且评级机构所谓的债务不会一次性全部到期,绿城可以选择续借持续偿还。”
某投行人士表示,对于一个不停卖项目缓解资金压力的房企,银行等借贷方是否同意债务续借和展期很成问题,尤其是两大评级机构都下调评级的情况下,可能会引发一系列负面的连锁反应。
“绿城绝对不会倒闭,努力做销售,腾挪掉几个项目,如果这些都不奏效,那就把价格一降到底,所有房子都卖完,以后不做房地产了。”这是宋卫平在去年下半年撂下的“狠话”。
目前,“绿城黄埔湾遭遇中介七折抛售”的消息不胫而走,宋卫平是否真的已经在考虑山穷水尽时的那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