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乐福加紧在渝本土化,雇本地员工、采购本地产品,再把本地特产销往全世界。
对于本土超市来说,14年前洋超市的进入,就像投进沙丁鱼群里的鳗鱼:搅皱了一池春水,也让池子里的沙丁鱼都“动”了起来,“活”了起来。本土超市在与外资巨头同城竞技的过程中,不断提升着服务和管理水平,与此同时,高调入市的洋超市也在历经了各种“水土不服”后,从本土商业身上得到启发,补修“入乡随俗”的功课,各自加紧了本土化的步伐。
6家门店3个重庆店长
很多在外资企业有过工作经验的人都知道,一个本地人要想爬上外企的决策层位置,头上总悬着那块“透明的天花板”。但是在家乐福,干部本土化已经比较普遍。记者了解到,目前重庆的6家门店里,就有3个店长是重庆人,另外3个店长也是跟我们最熟悉的成都人。
当然,对于一家外资企业来说,管理干部本土化也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这是一个经验传承的过程,包括了口头传承和一些文本操作规范的制定。从家乐福进入重庆至今,其高层领导也经历了一个由法国人到台湾人,由台湾人再到上海人、北京人,最后才轮到本地人执掌门店的过程。
机会面前人人平等,当然机会也只留给有准备的人。比如在家乐福要想成为店长,起码要有大学文凭,英文好,另外“能双向沟通,工作热情、有尽业心、专业度”也是必不可少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重庆现在的店长就是从普通员工成长起来的。只是这个时间比较长,往往需要5-10年的时间来累积足够的工作经验。
生鲜100%本地采购
采购本土化几乎是所有洋超市进入重庆后的必由之路。以家乐福为例,2005年重庆家乐福成立自己的采购部,开始向采购本土化过渡;2009年,成立采购中心,让采购本土化的进程进一步加速。目前,家乐福已实现生鲜品种100%本地采购,杂货品种30-40%本地采购。
据重庆家乐福公司总经理劳伦特介绍,现在生鲜本地采购主要是通过供应商、农村合作社、农超对接基地等形式实现的,“撇开采购的中间环节,让农产品直接进入超市。”这种“农民+超市”的供销形态,不仅能让农民增收,还能将本土的农产品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