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控大棒下,备受煎熬的绿城中国(以下简称“绿城”)再度“断腕求生”。
6月8日,绿城在大本营杭州宣布,与香港房企大鳄九龙仓集团(00004.HK)(以下简称“九龙仓”)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首先,近日将向九龙仓配发约3.3亿普通股,每股作价5.2港元,较绿城前一交易日收盘价5.35港元折让2.8%(较前十个交易日平均价格折让4.1%),并获得17.16亿港元;第一次配股完成后,将再度向九龙仓配股约1.62亿普通股,价格亦为5.2港元/股,并获得8.42亿港元。两次配股完成后,加之之前持有绿城少量股份,九龙仓将共持有绿城24.6%股权,一跃成为其第二大股东。
配股的同时,绿城亦向九龙仓发行25.5亿港元可换股债券,其中约定,前三年九龙仓不得将该债券转股,第四年后方可转股,转股价为7.4港元/股,该债券的年利率为9%,略低于之前港资房企热衷的优先票据年息,而绿城有权在任何时候赎回该债券。
此番配股、发债完成后,绿城将获得约51亿港元资金,所得款项将用作一般企业用途、偿还贷款或作一般营运资金。这是绿城陆续变卖数个项目解决资金饥渴后,最新的融资手段。
“这对我来讲,肯定是一个重大的决定,但不是一个太痛苦的决定。”绿城董事长宋卫平表示:“相较有成千上百亿的房子卖不掉,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决定,可以认为宏观调控取得了一个阶段性结果,终于逼着绿城要做股本改造了。”
业内分析人士则认为,此番融资,不同于绿城之前变卖单个项目,而是以稀释大股东的股权为代价,引进战略投资者,并获得巨额资金,助其暂渡“生死劫”;未来,绿城或将从一家高负债公司变为一家低负债公司,并向轻资产转变,亦将抛弃之前的非理性扩张,走向稳健型企业。
壮士断腕 暂渡生死劫
自被冠以“最严厉的调控”来袭后,开发商以往舒坦日子戛然而止,接踵而来的是房子滞销,成交量被拦腰折断,库存量不断高企,资金链日趋紧绷。尤其以高端产品为主、主战场集中在一线城市的开发商大佬们,更是尝到了“高处不胜寒”的滋味,被“限购”政策击中命门,损失惨重。绿城便是其中之一。
调控政策不断发酵,令多事之秋的绿城频陷舆论漩涡。从去年 “海航30亿收购绿城”的传闻开始,关于绿城的负面消息铺天盖地而来。银监会的一次例行信托调查,很快被媒体放大为“银监会调查绿城”;由于绿城负债率一度高达163%,紧接着“绿城将从香港退市”的传言再度发酵……各种利空传言,令绿城股价一度急挫30%,此后便一蹶不振,始终在5港元左右徘徊(调控前约为8.5港元左右)。
困则思变,在宋卫平掌舵下,绿城开始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转型自救之旅。
2010年9月,绿城成立“绿城房产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向“代建模式”转型,即委托方出钱或地,绿城出人出品牌,向委托方收取相应的管理费用。这种模式的好处显而易见,品牌输出和管理输出,是绿城的核心竞争力。通过这种模式,绿城的业务重心完全回归到了专业开发和服务上,向轻资产方向转型。
但该模式并未将绿城从水生火热的生死劫中解救出来。“代建项目受整个行业的影响,我们所有的‘地主’都碰到了一个危机,本来请我们去做代建的单位也想做一些比较好的房子,但改善型、中高端市场全部受压,所以这个代建会变得艰难一些。”宋卫平称:“另外一块代建就是保障房、安置房的代建,当然它的盈利模式是一个社会公益模式,而并非是一个纯粹的商业模式。所以代建模式也有待于宏观调控的微调以后,看看市场的情况会有什么变化。这个代建模式是在2010年的上半年左右提出来了,那个时候市场还是一个非常好的市场,现在情况有所变化,需要一段时间的培育。”
代建业务受调控影响,进展缓慢,暂时并不能带来现金流,因此绿城不得不使尽浑身解数筹钱。去年6月,绿城联合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简称中投公司)旗下的建银投资以及全球知名私募股权基金公司美国黑石,共同成立合资公司,注册资本为20亿元,绿城房地产、绿城阳光、建银投资、黑石分别出资4.8亿元、1.2亿元、12亿元及2亿元。绿城集团副总经理罗钊明任新公司总经理,并投资城镇化建设及养老社区建设。尽管绿城多次强调,成立新公司并未涉足房地产,但业内人士认为,此举旨在输血绿城。
在找投资人的同时,绿城不得已“断腕求生”,变卖旗下项目以获取运营资金。据了解,去年年底至今,绿城中国已向SOHO中国出售了其全资子公司杭州绿城合升投资公司100%股权,作价10.4亿元;今年1月5日,又将旗下的无锡绿城湖滨置业公司的51%股权,作价5100万出售给融创中国;另外,去年还出售了三间联营公司的全部或部分股权。上述五项目的股权转让给绿城中国带来了32.4亿元。此前,绿城财务总监冯征告诉记者:“未来的融资除了银行贷款,主要还是靠出售项目股权。”
在6月8日的新闻发布会上,绿城副董事长寿柏年称,面临今年严峻的市场环境,绿城的发展主线是“图生存、促转型”。所谓“图生存”主要指三方面工作,第一,全力促进销售,把销售作为今年绿城“图生存”第一位的工作,努力争取实现全年400亿的销售目标;第二,主动的出资部分项目,通过腾挪加快现金流回笼,合理的瘦身,出售的目标是100亿元;第三就是引进战略投资者,来改善公司的股本结构和内控机制,迅速降低负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