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面临诸多挑战与机遇

   2012-06-20 第一财经日报9260

  历史上上海曾经是东亚金融中心。据《银行家》杂志2003年3月号刊,上海在上世纪40年代末曾是全球第三大股市,仅次于纽约与伦敦。

  改革开放后上海重新恢复了其在中国内地的金融中心地位。在2011年时上海股票市场市值已成为全球第六、亚洲第二(在亚洲仅次于东京) 。截至2010年末,上海已聚集各类外资金融机构单位173家。其中,21家外资法人银行的总部设在上海,超过全国外资法人银行总部的一半。8家转制后的外资法人财产险公司“落沪”,占到全国总数的四成。合资基金公司22家,占到全国总数的六成 。经过多年的发展,上海已经具备了多层次的金融市场:政府与企业债券、金融期货、金属期货、工业品原料期货及保险等,是全球少有的功能齐全的金融中心之一。

  2011年,上海金融业实现增加值2240.47亿元,比上年增长8.2%。2011年上海金融市场交易总额突破400万亿元,各类金融机构累计超过1000家,形成了包括证券市场、期货市场、货币市场、外汇市场等在内的现代金融市场体系。

  根据2011年度“伦敦金融城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新华-道琼斯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指数”排名,上海分列全球第五、第六位,金融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虽然上海金融中心发展迅速,但目前主要作为中国内地的金融中心,离国际金融中心还有相当距离。制约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中国金融开放步伐缓慢,资本项目末完全开放及人民币可兑换有所限制。虽然资本项目中超过半数已经开放,但影响资本市场发展的主要项目如对股票与债券的跨境投资仍末完全开放,人民币可兑换仍有诸多限制。在中国完全开放资本项目及人民币自由兑换之前,上海难以真正成为国际金融中心,这是因为世界上任何国际金融中心都是建立在开放的资本项及货币可兑换的基础上。

  第二,中国金融体制改革滞后于实体经济部门。中国的资本市场及银行体系准入过严,金融机构仍然以国有部门为主。银行的存贷款利率仍有所限制。银行法定准备金过高。货币政策往往通过量化贷款规模来控制。在政府过度干预与监控下,金融体系缺乏创新,发展受阻。

  第三,虽然中国的金融法规及监管措施在近些年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但与国际投资者对产权保护、股权与债权人的保护、法律的公平公正、执法的效率的要求相比,还有距离。

  第四,上市公司及金融机构的透明度及公司治理结构有待改善。上市公司丑闻不断、内幕交易频繁。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不严,积累了较大的风险。

  虽然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仍面临诸多挑战,但同时也存在许多机遇。

  首先是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巨大潜力:中国目前经济总量已居全球第二,接近美国的二分之一。如中国经济保持较快增速,有望在不久的将来超过美国。上海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心地带之一的长江三角洲的龙头,2011年长江三角洲GDP总量达到82023亿元,占内地经济总量的17.4%;出口总额6875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量的36%;到位注册外资突破500亿美元,占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的近一半。上海港口吞吐量居全球领先地位:2011年上海港集装箱年吞吐量突破3000万标准箱,创全球港口集装箱运输史最高纪录。

  其次是中国金融体系的进一步改革、开放、发展及人民币的国际化所带来的机遇。最近,中国金融体系的改革有重新启动之势。汇率进一步迈向了市场决定机制,资本项目也得到进一步开放。温州金融改革实验、深圳前海综合金融实验区的发展,给民间金融及金融开放与创新带来了新的契机。国内关于利率市场化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最近,决策层也在努力推动人民帀国际化的进程。中央定位上海在2020年建成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与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随着人民币的国际化,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将逐渐凸显出来。(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宋敏)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网络用户

305312

文章

926

阅读量

资讯分类

关注商产网公众号

查看品牌拓展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