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莎香港模式移植内地水土不服 七年亏损难续“价格杀手”

   2012-06-22 南方都市报6630

  一线品牌在中国独立拓展的效果越来越明显。法国家居护理用品企业欧舒丹近日最新业绩披露,该公司截至今年3月底的上一财年,中国内地市场增长近52%,同店销售增长18.2%.

  与之相比,香港最大化妆品连锁店莎莎国际在内地却难言轻松,始终无法摆脱亏损局面。截至今年3月底的一个财年,莎莎在内地新开门店28家,为上年的两倍;但该公司却延续此前七年来的持续亏损,令全年亏损达到1850万港元。曾在香港所向披靡的莎莎模式,移植内地后水土不服、价格优势失灵。

  销售增幅与门店增幅未同步

  莎莎内地营业额去年增长99.8%至2.9亿港元,但根据公告显示,这一高速增长主要依赖于内地新开门店的销售增长。仅上一个财年,莎莎在内地门店的增长数量就超过了此前6年开店的总和。

  不过记者留意到,莎莎的提速扩张虽然令内地销售增长高达99 .8%,但与增幅140%的门店数量增长相比,并未实现同步,而且有相当差距。去年全年亏损为1850万元。

  2006/2007财年亏损1700万港元,2010/2011财年亏损扩大到2250万港元。如今,莎莎面临第七年持续亏损的尴尬,其模式在内地遇挫。

  “价格杀手”失灵

  “莎莎在香港一向以低价吸引消费者。不过由于内地对进口化妆品征收较高税项,加上港元兑汇因素,因此与香港莎莎相比,内地缺乏价格优势。”金利丰银行分析师黄德几表示,莎莎积极与各大国际品牌合作,提升产品组合,不过内地的店铺一直缺乏国际一线品牌产品,导致定价有所限制,影响盈利表现。

  记者了解获悉,在香港,莎莎依靠代理品牌及香港免税政策建立起一线化妆品品牌的“价格杀手”的形象,但内地高档化妆品的消费税有些高达30%,还要加上10%的关税、17%的增值税,令莎莎最核心的价格优势失灵。在内地,一些国际大牌的身影踪迹全无,取而代之的是港澳、国外美容院的二、三线产品。

  在日化行业经销商吴敏看来,内地莎莎既无品牌优势,又无价格优势,其已非“香港定位”及“香港模式”,而更像是千色店与屈臣氏的综合业态。而这种区间的门店,内地竞争对手众多,莎莎要突围不容易。

  记者了解获悉,国内药妆市场被以港资为代表的屈臣氏和万宁占据主流位置。但眼下,超市进军药妆的步伐正在加快。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薛胜文认为,莎莎集团不具备区别、独立于其他品牌的个性化和差异性,同质化经营模式决定了莎莎很难在化妆品市场取得突破。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网络用户

305312

文章

663

阅读量

资讯分类

关注商产网公众号

查看品牌拓展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