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巅峰时期,年经营收入在6000万左右谋变:“联营”恒客隆不到10个月再次告急
再变:承包招租,有限的租金难以维持正常开销未来:依托地铁1号线再次复兴……
近日,又一商场的提前“搬家”,让长春市人民大街与自由大路交会处西南角——友谊商店、国商百货(友谊店)旧址,变得更加扑朔迷离。它地处繁华,为何几易其主?
上个世纪80、90年代,那有红极一时的友谊商店。
在那个年代,它曾是第一个出售涉外产品的长春商场。
在那个年代,它曾是商品丰富、引领时尚的行业标杆。
可谁能想到,就是这样一个临街而建的老牌名店,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却未能持之以恒地继续前行。
体制改革、先试先行、民间融资、承包租赁、产权变卖……进入21世纪后,友谊商店略显“尴尬”,渐渐力不从心。之后,它变身……寻找新的合作伙伴……再变身……最终易主,几次繁华几次落寞。而细心的人会发现,如今在友谊商店旧址,商场内部又在重复着当年似曾相识的装修。
多年来,那里到底发生了什么?
谁是新东家?
老板是松原人,投资方却是北京一家投资公司
国商百货(友谊店)南迁卫星广场留下诸多问号,下一个商家何时“驾到”?
外部广告牌被撤下、商场停业、内部装修……这一系列商场开业前的必备要素,在6月末的长春再次出现。
6月28日,记者来到已停业正在装修的国商百货(友谊店)旧址,现场显而易见,友谊商店旧址正在大面积“改造”。一个抡大锤正在砸墙的人告诉记者:“我们这个施工队刚进来。听说新东家是北京一家投资公司,让我们在这赶工。”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告诉记者,这里的确要来新商家,是位松原的老板,在友谊商店旧址上装修完毕后,整个商场将一分为二,其中一部分将被打造成精品皮草城,另一部分将变身为时尚宾馆。他还透露,虽然老板是松原人,但真正的投资方是北京一家投资公司,早在2010年,长春市友谊商店有限公司产权就已被转让。
10年是道槛儿?
包括恒客隆和国商,至今还没有哪家经营年限超过10年
在人民大街与自由大路交会处的西南角,就是友谊商店旧址。在外人眼中,曾坐落在这里的友谊商店,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在上个世纪80、90年代,曾是长春高档商场的代表。
今年48岁的刘娟家住西康胡同一旧小区,她告诉记者:“23年前,我和丈夫结婚时的衣服就是在老友谊商店买的,那时候,想买时髦的、档次高的商品,必须到友谊商店来看看。”刘娟说,这些年来,友谊商店换了好几个名字,但她还是习惯叫它友谊商店,念旧的感情虽然在,但不能否认,随着城市的发展和经营业态的变化,这个商场的优势不再那么明显。
与刘娟的观点类似,在离该商场百米开外的门市做服装生意的张元眼里,那个昔日呼风唤雨的友谊商店,是从2000年起渐渐变得不温不火的。他说,从当年的友谊商店开业到新友谊商店与恒客隆“联姻”,再到国商的入驻,直至眼下停业装修,这个位于人民大街5075号的商场仿佛中了“魔咒”,至今还没有哪个商家经营年限超过10年。
■追忆
上世纪90年代 年经营收入6000万
当时日均客流量能达7000~8000人,人均利税率达15000元
杨春光,长春市友谊商店有限公司董事长。1989年友谊商店开业初期,他就担任中层干部。他说,当时的友谊商店可谓是“无所不能”。据他透露,那个时候的友谊商店,可以说只要是想买的,在这里全都能买到,最有特色的还是涉外商品。
知道为什么叫友谊商店吗?国家没实行市场经济的时候,在计划经济时代,商场处在二者之间,在计划经济时代,友谊商店可以提供侨汇券和外汇券的涉外商品采购,那个时候,出国人员回国后都有供应指标,只要手中有券,就可以拿着外汇券和侨汇券到友谊商店买进口家电和好烟、好酒。
事实上,当时的人民大街南北延伸还没有这么长,友谊商店基本上处于整条街的末端,周围居民和车辆也比较少,可以说有点偏。不过,当时日均客流量能达到7000~8000人,这在当时已经非常了不起了。
1992年,侨汇券和外汇券被叫停。杨春光回忆,当时为了在市场占到先机,友谊商店开始尝试在全国范围内的现金淘货。过去国营模式下的百货业,采购商品的去处是供应站,结算方式是托收承付,按指标供应采购。尝试现金采购,这开创了本地国营商店市场化采购的先河。
巅峰时期友谊商店一年的营业额有多少?杨春光坦言,在1992~1993年经营势头最猛时期,年经营收入在6000万左右,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当时友谊商店建筑总成本也不过700万。在那个经济发展速度有限的年代里,给国家上缴的人均利税,一般企业只有200~300元,而友谊商店人均利税率已达到15000元。商场效益的节节攀升,也使商场员工的收入得到增长。那时候工资都是定额发放的,但商场为了给员工谋求福利,开始介入奖金概念。员工100元、中层200元、高层300元,商场一旦有盈利,员工的工资本上就有额外奖金进账,这也是当时营业收入不错的另一种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