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电总局电影局副局长张宏森公开表示,目前广电总局电影局正在考虑出台一系列过渡性的保护措施,并表示,“我们希望这些保护措施能给国产影片创造一个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对国产影片给予一种巩根固源的支持,从而增强国产电影抗衡进口大片的能力。”
但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过渡性保护措施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甚至会降低国产电影的国际竞争力。
国产电影进入“瓶颈”
新华网报道,据19日国家广电总局电影资金办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上映的141部电影,国产片103部,国产片的前十名贡献了11亿元,剩下的93部电影则瓜分了剩余的14亿元。而进口片则是38部影片分割一块52亿元的大蛋糕。不可否认,国产电影现在正陷入窘境,引起许多业内人士的高度关注。
陈少峰向记者表示,中国的电影市场已达到一定的饱和度。国内的商业大片投资很难盈利,主要以中小制作为主,而这些电影又很难与国外大片相抗衡,况且这些电影多数走不出去,拓展海外市场的能力较弱,产业链也很难形成,因此,中国的市场与电影都面临一个瓶颈。
陈少峰告诉记者,中国电影是靠高票价在维持这个市场,但从总体来看中国观影人次并没有太大变化,中国电影市场的好坏接下来取决于大片多不多。但从中国目前的状况来看,拍大片的人比较少,所以中国电影市场的形势并不乐观。
据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对于国产电影来讲更是雪上加霜。尽管国产电影票房一直不乐观,但据业内人士称,往年亏损比例基本维持在70%左右,今年上半年上映的百余部国产影片中,除了5%左右基本保本以外,其他影片全部亏损。这对中国电影来讲怎一个“窘”字了得。
过渡性保护将减弱国际竞争力
面对好莱坞大片的强势攻击,许多国家也纷纷采取过保护性措施。如法国要求一个季度中的5周必须上映本土长篇电影;韩国政府则出台“义务上映制度”,要求每家影院一年内播放国产影片不得少于73天等条例。我们暂且不去评判两国保护性措施的结果如何,只针对中国电影市场来讲,仅凭保护性措施难渡难关。
陈少峰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采取国产电影过渡性保护措施可以,但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中国目前缺少大片以及刺激票房的一系列比较好的作品。陈少峰认为,过渡性措施无非是在票房的比例上减少国外电影的票房,进而增加国产电影的票房,但总体票房不可能增长,国产电影的成长性已经遇到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