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良,20年前还是上海市农委住宅办主任,他的工作就是帮农委的各个系统机关建房、分房。
由于体制原因,张玉良的很多想法无法在原来单位实现。1992年,张玉良拿着上海市政府划拨的2000万元人民币下海,带领着十几个年轻人,成立了绿地开发总公司,即为现在绿地集团的前身。
1997年,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绿地开始改制为集团。经过股权更迭,目前,农委等下属企业持股51%,职工持股46%,其余3%为社会股东持有。这种国有资本控股,职工参股的股权结构,让绿地拥有了国企的背景,但又不失现代企业的灵活。有人也因此把张玉良与清朝的胡雪岩对比,称他为当代的“红顶商人”。
在7月9日美国《财富》杂志最新发布的2012世界500强榜单中,国内企业绿地集团首次入围,这也是中国首家以房地产为主业的入选企业。20年前,绿地集团掌门人张玉良拿着2000万启动资金下海创业,而现在,绿地已拥有营业额近2000亿,房地产为主业,能源为第二产业,两条腿走路。绿地半官半商的混合体制令其在市场经济中迅速发展。张玉良信奉“做政府想做,做市场所需”的经营哲学,也被称为“红顶商人”。
7月17日,绿地集团20周年发布会在上海举行。会上,张玉良表示,未来将继续加紧海外投资布局,通过国内、国际资源的整合,将中国境外的消费市场也做起来。
国营民营一体的混合机制
20年前,张玉良还是上海市农委住宅办主任,他的工作就是帮农委的各个系统机关建房、分房。当时还没有房地产市场化,机关职工住房问题,主要还是通过单位分房来获得。而张玉良当时的工作就是用单位划拨建房的有限资金,建更多的房子。
由于体制原因,张玉良的很多想法无法在原来单位实现。1992年,张玉良拿着上海市政府划拨的2000万元人民币下海,带领着十几个年轻人,成立了绿地开发总公司,即为现在绿地集团的前身。
绿地最初以绿化城市为己任,抓住上海大市政工程建设带来的动迁房建设机遇,介入房地产领域,又将房地产积累资金投入公共绿化,这也为绿地积累了房地产开发经验。
1997年,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绿地开始改制为集团。经过股权更迭,目前,农委等下属企业持股51%,职工持股46%,其余3%为社会股东持有。这种国有资本控股,职工参股的股权结构,让绿地拥有了国企的背景,但又不失现代企业的灵活。有人也因此把张玉良与清朝的胡雪岩对比,称他为当代的“红顶商人”。
一晃20年,昔日的绿地开发总公司,变身为绿地集团,横跨房地产、能源、金融、建筑等多领域的世界500强企业。员工发展到过万名,经营业绩去年达到1800亿元人民币。
超高层撑起商业地产王国
作为绿地集团第一支柱产业,房地产业已进入全国60多个城市,在住宅、写字楼以及城市综合体领域都有不俗的成绩,截至去年,绿地集团房产销售金额已达776亿元,总销售面积为808万平方米,全国排名第三位。
在房地产领域,绿地集团近年来商业地产的比重逐步增加,并擅长建设超高层建筑,去年绿地地产业务中商业地产比重达到30%,今年为40%-45%,而到了明年则要达到60%,超过住宅。
绿地集团商业地产规模发展如此迅速,与绿地超高层建筑这一核心竞争力分不开。2003年,一个机缘巧合的机会,让绿地集团接触到南京紫峰大厦项目,该项目地处鼓楼繁华之地,但政府要求该项目高度不低于150米,资金和技术难题使不少企业望而却步。但绿地集团成功地解决了资金问题,并将设计高度提高到450米,成为江苏第一高楼。
目前全国已有15幢“绿地中心”摩天大楼,其中3幢位列世界前十。
两条腿走路
绿地能先于地产大佬万科进入世界500强,这与绿地的多元化战略息息相关。
从2007年起,绿地集团确立能源为第二支柱产业,大力发展能源、金融、建设等其他产业,目前,房地产和能源产业在集团收入中各占40%,其他产业占20%。
张玉良认为,适度发展其他产业,不是丢掉主业,而是为了做强主业。因为每个产业的波动性很大,尤其是超千亿以上的大企业,主业单一很难可持续发展,所以需要发展其他产业抗击风险。
选择能源作为第二产业,张玉良解析称,第一,上海是我国能源长三角消费的重点区,在此有市场号召力,东西卖得出去。第二,从1996年开始,国务院推行煤矿改革,绿地抓住机会;第三,从长远发展来看,中国仍然是一个能源消耗大国。
实际上,能源产业现金流充沛,增长快,且较地产更易获得融资,可以补充地产业务的资金不足,未来绿地还会将金融培养成第三大支柱产业,三个产业彼此相关联,大大增强绿地的抗风险能力。
张玉良为绿地设立的目标是到2015年,业务经营收入超过5000亿,跻身世界企业200强,他为此算了一笔账,其中房地产要贡献1800亿-2000亿元,能源做到2000亿元,金融产业做到1000亿元,300亿-500亿元为其他相关联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