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德商用“私募+REITs”模式成为商业地产核心优势

   2012-08-10 新京报5880

  凯德商用在中国内地已有43家投入运营的购物中心。图为北京西直门的凯德MALL。zhoubin/CFP
凯德商用在中国内地已有43家投入运营的购物中心。图为北京西直门的凯德MALL。

  7月14日,凯德商用旗下的凯德MALL·太阳宫开业。对于太阳宫地区来说,这是第一家大型综合购物中心;对于凯德商用来说,这已经是在京开业的第8家购物中心。此外,位于4号线大兴天宫院站的项目也在开发中。

  从2001年底在上海注册第一家公司至今,凯德商用进入中国内地已经满10年。截至凯德MALL·太阳宫开业,凯德商用在中国内地36个城市拥有58家购物中心,其中43家已投入运营。58家购物中心总建筑面积近600万平米,物业总价值约657亿元。凯德商用也成为国内商业地产领域领先梯队的重要力量。凯德商业地产模式也受到业内的关注。

  金融优势:私募+REITs

  7月3日,凯德商用宣布设立中国发展基金,这笔总额达10亿美元的私募基金,将主要投资中国购物中心以及其他零售商用物业开发。

  凯德商用在有关公告中表示,要加速在中国的业务扩张,必须与多方投资者合作,增强投资能力。这笔私募基金就将投向成都及上海两地的3个项目。此前,凯德商用在中国有中国发展基金、中国孵化基金等3只私募基金,还有在新加坡上市的REITs、嘉茂中国信托。

  而这种“私募基金+REITs”的运作模式,被视为凯德商用区别于国内商业地产企业的核心金融优势。

  在全国工商联商业不动产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朱凌波看来,相对于国内商业地产企业受制于金融环境不配套,探索出的租售结合等模式,凯德商用这种畅通的资本渠道优势,是先天性的。

  去年10月,凯德商用香港第二上市。其高管就表示,二次上市主要是为下一步发展奠定基础,让香港的投资者更熟悉凯德商用,希望要融资的时候,大家对凯德商用的认知比较强。

  而当旗下商业物业达到一定阶段,如回报率达到一个较稳定水平后,凯德商用就通过将其注入REITs等上市,从而可以获得更多的资金进行再投资。

  通过这种运作,凯德内部形成一套内循环的资本链条,可以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下都更从容,而不必像国内房地产企业过度依赖银行信贷和预售款。

  国内同行还认为,背靠凯德中国和嘉德置地,凯德商用的谋篇布局可以更从容。2011年2月,凯德中国正式宣布收购位于太阳宫的冠城大厦裙楼,实际上就是布局已久。2007年,凯德方面就已经与冠城方面达成协议,凯德向冠城提供委托贷款,冠城则在条件具备时整售给凯德指定的境内公司。

  发展步伐:平衡快与好

  在去年10月香港第二上市时凯德商用对外披露,未来3-5年,凯德商用在中国内地将建100家购物中心。相比较此前进入国内市场10年拥有58家购物中心,凯德商用未来的发展步伐不可谓不快。凯德商用中国区负责人也对外透露,“真正目标和方向”是在未来3-5年内实现资产价值翻番。

  与此同时,在业内人士看来,凯德快速拓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平衡“快”与“好”关系的问题。

  一家国内商业地产开发企业人士就对记者表示,多年来,包括凯德以及万达、中粮等国内知名的商业地产开发企业,一样都面临着“跑马占地”,抢占市场份额的需要。凯德通过资本的优势,不断收购、参股也实现了快速发展,但现在也面临着提升运营水平的问题。

  朱凌波也认为,凯德前几年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存在“重资本、轻经营;重虚拟,轻实体”的不足。但从去年以来,凯德找平衡的迹象开始明显,对实体商场投入的精力更多。朱凌波举例说,位于大连的凯德和平广场项目,经过深度调整,整体氛围、入住品牌、人气等都有很大提升。

  观察

  凯德整合品牌深耕内地

  今年7月,国内商业地产龙头万达集团宣布,将旗下万千百货更名为万达百货。而在去年,凯德商用也已经进行了类似的品牌整合,将旗下“嘉茂”、“嘉信茂”变更为“凯德MALL”品牌。

  凯德商用中国总裁骆伟汉对此曾表示,将旗下购物中心与企业品牌“凯德”紧密联系,表明了深耕中国的决心,也达到品牌的规模化效应。

  在业内人士看来,无论是万达还是凯德的品牌整合,都映射着外资、内资商业地产开发商共同逐鹿内地市场的背景。凯德商用要在3-5年内开到100家,中粮大悦城要在5年内再复制30家,万达广场则在今年一年就要新开20家。

  有分析认为,凯德和国内企业相比,金融优势是根本的,而政府资源、招商及运营方面的优势则并不明显。在国内企业也纷纷抢滩的竞争中,特别是国内企业寻找到自己的资金模式后,凯德需要拓展更多的竞争优势,包括在选址上的竞争、人才的竞争等方面。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网络用户

305311

文章

588

阅读量

资讯分类

关注商产网公众号

查看品牌拓展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