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将出台“便利店规范” 市场渐饱和、全家独占鳌头

   2012-08-20 中华合作时报·超市周刊4860

  在各便利店厮杀得眼红时,上海的便利店玩家们也许要停下来,听听风声了,因为政府开始“插手”便利店选址了。

  近日,有消息称上海有望于年底出台《连锁便利店服务质量规范》。知情人士透露,《规范》主要是针对流程性、规范性的事项,对便利店服务形象、商品、服务人员、店铺环境和商品质量等进行规定。

  在各大便利店争相角逐的上海,该消息的发布,在一定程度上对便利店的整体发展大有裨益。在记者采访的过程中,多名业内人士表示当前上海便利店的服务质量尚可。但激战正酣的上海便利店陷于水深火热中,出台相应的规范十分必要。然而《规范》到底能起多大作用,真正避免恶性竞争还是扼杀市场自由竞争的细胞,并无明确答案。

  “生死”循环

  上海便利店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便利店格局发生了变化,迄今培育了消费者对便利店的认知度。人们逐渐认识到便利店的差异性,能将便利店与超市大卖场区分开来。去便利店购物已成为消费习惯。

  不论是外资还是本土便利店在上海都十分活跃。上海主要有10个连锁便利店品牌,共4807家便利店。1996年外资便利店罗森首次进入上海,2001年喜士多进驻,2004年全家登陆上海。外资便利店一直对上海这块蛋糕虎视眈眈,7-11、喜士多、罗森与全家纷纷在上海安营扎寨。7-11在上海拥有一百多家门店,全家多达717家。外资便利店占比28%,总计1347家门店。在外资零售“入侵”上海的同时本土便利店也不甘示弱,加紧扩张之路。好德、可的、快客、光明和良友金伴等在当地也是风生水起。良友金伴已有550多家门店。

  在便利店发展初期,各大便利店企图倚赖规模获取盈利,殊不知卡位战并未取得良好效益。“盲目扩张的便利店没想到规模达到1000多家仍无法盈利。”零售专家胡春才称:“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便利店一条街。”

  由于台湾、日本发展完善的外资便利店进驻上海,激活了上海便利店的竞争。经过近几年的高速发展,本土便利店的服务质量在逐步提升。

  上海商学院教授周勇分析,内外资便利店在整体服务形象上有差异,包括门店环境、门口、商品陈列、服务人员等。外资便利店给人印象以时尚、年轻化。在商品供应方面有所不同,即食品品类占比高,包括所提供的早餐,豆浆、寿司和饭团等。外资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认可度比较高,根据周勇近来组织上海商学院学生所做的调查显示,其中全家便利店独占鳌头(调查包括罗森、可的、全家、快客、良友、喜士多、好德和7-11等8个知名品牌),52%的受调查者表示最常去全家便利店。

  尽管外资便利店可以轻松战胜本土便利店,但在严峻的经济环境面前也深感寒意。目前上海便利店网点密集度达全国最高水平,平均每4000人就有一家便利店。胡春才分析道,上海便利店业态接近饱和。由于便利店密度太高,致使各店遭受微利甚至亏损,便利店都过得很艰难。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网络用户

305311

文章

486

阅读量

资讯分类

关注商产网公众号

查看品牌拓展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