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试点创新转变土地利用方式 破解土地利用两难

   2012-09-12 南京日报9200

  今年7月27日,国土资源部批复了《南京市转变土地利用方式创新试点方案》,昨天的大会标志着试点工作正式启动。

  这项试点的意义在于,探索在经济转型阶段土地开发强度已经较高的情况下,通过创新土地利用模式、转变土地利用方式,实现一条经济社会与土地利用相协调的科学发展之路,破解经济转型升级时期“保护耕地与保障发展”的两难问题。

  市域面积全国倒数

  开发强度超国际标准

  此次国土资源部把试点放在南京,与南京土地利用的现状密切相关。记者在会上了解到,南京是一个人多地少、空间有限的城市,全市地域面积在副省级城市中倒数第三,在省会城市中倒数第二。“十一五”期间,南京城市建成区空间规模增加了差不多110平方公里,土地开发强度已达27%,超过了18%的国际普遍衡量标准,远高于国内其他同类城市。

  用地指标“吃紧”

  使用效率低下

  在经历了上一轮高强度开发后,南京的用地规模和用地指标已经十分“吃紧”。现在国家每年下达的土地利用指标仅为前些年实际使用量的十分之一。 比用地指标“吃紧”更严峻的是土地使用效率低下。记者在会上获知,南京土地投资强度、地均GDP、全市省级以上开发区综合容积率、工业用地的平均容积率等指标,不仅远远低于省内的苏州、无锡等城市,而且也落后于安徽芜湖。

  此外南京目前还有3.8万亩闲置土地,长期没有开发和使用。

  保供、保护、节地、提效四管齐下

  提高金融、物流、电子商务等重点现代服务业用地比例

  关键词一:保供

  会上下发的《南京市转变土地利用方式创新试点方案》提出了一条“控总量、优增量、挖存量、活流量、提质量”的国土资源管理新道路。保供、保护、节地、提效成为四个关键词。

  保供就是要优先保证科技创新、基础设施、民生改善、新兴产业、新农村建设等领域重大项目、重大载体、重大工程的发展用地需求。

  关键词二:保护

  要“该保的保死”,确保耕地、基本农田、农民权益等不受侵害。

  在耕地保护方面,方案规定须坚守“保护耕地”的红线和法律底线。南京农业“1115”规划确定的100万亩优质粮田、100万亩经济林果、100万亩高效养殖和50万亩标准菜地,必须落实到村、到户、到地块,永久性保护。

  在农民权益保护方面, 农民宅基地整治要坚持“先建后搬”、“先搬后拆”,确保农民住房面积不减少。农村土地整治坚持农民集中自愿申报、自主选择原则;农民集体可自行筹资实施,也可引进政府机构或社会投资者;整治新增的耕地,归该农民集体所有;农民集体自行实施的整治项目,节余建设用地指标及流转收益归集体和农民所有;引进政府机构或社会投资者组织实施的,节余建设用地指标归属及流转收益向农民集体和农民倾斜并由双方合同约定。

  在保障农民长远生计方面,农民转变为城市居民的,全部纳入城镇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综合社会保障体系,与城镇企业职工享受同等待遇;向被征地农民发放再就业证书,提供免费就业培训和就业岗位推荐,确保被征地农民“现有生活水平不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建立耕地保护基金,对承担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任务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进行补贴补助。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网络用户

305312

文章

920

阅读量

资讯分类

关注商产网公众号

查看品牌拓展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