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零售在华遭遇困顿八大原因分析:成本上涨、人才流失

   2012-09-13 国际商报10350

  外资零售巨头为何丧失侵略性和扩张能力?

  最近,有关家乐福和乐购忙着寻找买家,急欲退出中国市场的传闻不胫而走。这些分列全球第二位和第三位的零售巨头现在似乎风光不再,有媒体惊呼“中外零售企业攻防换手”,国内零售业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黑云压城城欲摧”之势。外资零售巨头在中国到底怎么了?

  商务部内贸流通专家、北京工商大学教授洪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中外零售企业格局骤变,形势出现“惊天逆转”,多少“有些令人吃惊”。他表示,虽然各方忙着辟谣,但仍反映出一个客观现实:外资零售企业并非那么可怕,其极富侵略性和扩张能力的“狼性”色彩淡化了不少。此前有关外资零售已经占据中国市场60%以上份额的传言不攻自破,国美、苏宁、华润、物美、百联、步步高等本土零售企业,则在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

  洪涛认为,家乐福在1995年进入中国市场,对中国现代零售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其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经验以及大型综合超市业态,同时也成为培养中国现代零售人才的摇篮。但家乐福早期违规开店,大打擦边球;以低价格吸引消费者,却因卖场管理疏忽造成踩踏事故;此外,家乐福还是中国第一家收取“通道费”的大卖场,而经营中各种弄虚作假的恶劣行径也被频频曝光,这都给家乐福造成了不少负面影响。

  零售物流与信息系统专家、中国商业联合会专家委员钟升向记者总结了外资零售企业为何在华遭遇困顿的八大原因。

  第一,原有的贸易优势逐渐丧失。无论是今天的沃尔玛,还是当年的万客隆,也无论是商品的输出还是输入,在中国,由于劳动力成本增加、原料大幅涨价,出口商品的综合成本已经没有太大优势。从输入看,国门大开,中国居民通过旅游或互联网等多种渠道,可以购买更时尚、更新潮的舶来品。过去,中国高端消费者对外资超市趋之若鹜,现在“本土品牌的高端超市里什么洋货都有了”,外资零售企业的商品优势也就慢慢消失了。

  第二,外资零售企业所享受的选址和税收方面的行政“照顾”不复存在。从中央到地方,政策对其不再是一路绿灯。原先家乐福在中国的“擦边球”打得很漂亮,各地政府也给予其各项优惠,不但提供最佳商业地段,还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而现在,更为公平的市场环境已逐步形成,家乐福等外资零售企业已明显感觉“失宠”。

  第三,中国近年来的商业租金成本大涨。

  第四,英国易购收购台资乐购,沃尔玛收购好又多,家乐福兼并石家庄等地的超市,但消化成本太高,盲目扩张使其难以提高整体经营水平。

  第五,人才流失严重。外企一度成为民企的人才培训中心,而后者给专业人才的待遇比外企更高,从而造成人才流失。

  第六,互联网的冲击。总的市场容量毕竟有限,而零售行业总体而言缺乏创新,难以长时间与大型网店抗衡。

  第七,本土零售企业的崛起。本土零售企业的融资平台丰富,现金流顺畅,不缺钱,这对几大外资零售巨头形成了相当大的冲击。

  第八,无论是家乐福还是易购,由于欧洲本土出现金融危机,“弹药”不足,拉了其海外业务的“后腿”,无法为中国市场输入更多资金。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网络用户

305311

文章

1035

阅读量

资讯分类

关注商产网公众号

查看品牌拓展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