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宁“刮骨疗伤”式自救 TPG对李宁公司或有新动作

   2012-10-19 第一财经日报10170

  一家企业若群龙无首,必未抗敌先内乱;若乱象丛生,必先治内后敌外。昔日的国内体育用品老大李宁就正处于后一阶段。

  只是,内伤未愈,它又雪上加霜。

  周一宣布董事兼首席财务官钟奕祺辞任,周三李宁又放出将25.23%的股权出售给关联企业非凡中国的重磅“炸弹”,引得资本市场一片哗然,最终,此消息迎来了投资者的“用脚投票”,人们纷纷将之解读为“李宁或是在变相减持李宁公司”。

  正处于风雨飘摇时期的李宁,用的是大刀阔斧“疗伤”的方式,这个方式充满着问号——短期看不到成效,甚至还会引发阵痛,企业受不受得住?投资者等不等得起?

  在营销专家李志起看来,惊涛骇浪中做变革,成功了当然会受益,但没有现成答案的“摸索”,必将伴随着风险。

  向上的“痛”

  由于严重的库存压力以及持续的业绩下滑,李宁公司“转型90后”的品牌重塑被证明没有成功。

  但这也不意味着犯了错。“李宁是国内体育用品企业中,最先意识到问题,最先想到要转型的企业。”鞋服评论人士马岗曾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说,事实上,这些问题,所有企业都存在,只是李宁最先触碰到。当时李宁出现问题,安踏、特步等本土企业还声称自己没有问题。

  李宁主动谋求转型没有错,错的是转型的方式过急方向有所偏差,以致当时绝大多数消费者都认为这是李宁已经抛弃“70后”、“80后”而“讨好”“90后”。虽然时任公司CEO的张志勇曾出面澄清“‘90后’的概念本身是创意而非品牌定位”,但消费者并不买账,失去原有客户之后,新生代客户也并没有对李宁表现出特别的认可。

  对过去的失误,在李宁工作过七年、现任关键之道CEO的张庆概括为两个字——“分散”。张庆对记者说,过去,不论是品牌还是资源的获取都很分散,从品牌上看,从李宁到乐途,从艾高到新动等,分散了过多精力,这反映出李宁公司对市场环境以及企业前景过于乐观的判断。从战术上看,是品牌重塑这种推广行为的失误,导致企业形象以及价值观变模糊。

  不过,今年以来,李宁改革的大方向已经逐渐明确,那就是回归体育的本质。“不论是缩减开支,还是更换管理层,甚至是股权出售,都是企业对过去的修正,一种疗伤行为。”张庆认为,“即使是改变的过程中,带来了阵痛,那也是向上的痛。”

  谁是“救场者”

  张志勇是“转型90后”品牌重塑的主导者,现在来看,这场重塑运动已经不为市场认可了。

  对于CFO钟奕祺及前CEO张志勇等核心管理者的辞任,公众更多是秉怀赞同和对新鲜血液注入的期待。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消息人士对记者称,钟奕祺担任CFO时,李宁正在进行品牌重塑计划,面对市场对品牌重塑的质疑时,钟奕祺一贯的观点是体育用品行业在下滑,并不是李宁公司出现了问题。

  钟奕祺最近一次出现于投资者视野中,是在李宁公司8月份举行的半年业绩说明会上,他宣布,因为订货会的销售情况不能预示未来的销售情况,因此公司决定改变明年第二季订货会的销售策略,从今起不再公布订货会的成交情况。

  而实际情况是,2012年第四季度李宁服装产品的订单金额和订单数量双双下降,降幅皆超过20%。上半年李宁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0.44亿港元,同比减少84.9%。

  持有13%股权的全球私人投资公司TPG目前是李宁的第二大股东,现已派驻8名全职高级管理人员在李宁工作,其中2人已入李宁董事局。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网络用户

305312

文章

1017

阅读量

资讯分类

关注商产网公众号

查看品牌拓展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