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锁率达到22%左右,商品统一配送率要达到75%左右。”在成都举办的第九届全国连锁超市发展战略论坛上,商务部流通业发展司副司长吴国华这样讲道,他表示,在最近关于一份流通业的重要文件修改中,连锁业是惟一有变化指标的行业,也是惟一量化了指标的行业,并得到商务部的高度重视。
即便是商务部如此重视,与还在讨论阶段的政策相比,物业租金,尤其是未涉足房地产业的零售企业,在高租金成本的压力下几乎沦陷,有些企业恐怕还未享受政策福利就已“身亡”,零售寒冬论再次甚嚣尘上。
但在四川成都,却有另一番景象。
政策是中流砥柱
作为西南商业重地,成都的商业和谐得有点儿让人嫉妒。
从业态而言,小到便利店、社区超市,大到大卖场、百货店、购物中心,这些大小业态的店铺鳞次栉比,纵横交错,在同一个小区附近,WOWO便利、互惠超市、伊藤洋华堂似乎都能找到各自所需要的顾客。
而从商业品牌上看,这里几乎汇集了内外资所有的知名品牌,除了家乐福、沃尔玛这些常见的外资品牌之外,内资巨头广百百货、茂业百货、王府井百货随处可见,外资的太平洋百货、伊势丹百货、远东百货、伊藤洋华堂也在这里挖掘利润,就连7-11便利以及全家便利也来凑小业态的热闹,而且,似乎每一家企业都生存得很好。
对于这一现象,成都市商务局副巡视员石平在会上提到,造成成都商业繁荣的原因之一是,成都是一个商业非常开放的城市,“早在十六大时,国家提出国有资本从商业中退出,目前在成都,除了国有垄断企业外,在民生服务业基本都是民营资本在主导,所以全球连锁企业早已经进来成都,国内外几十强几乎都到了成都。”
记者从成都商务局得知的数据,成都本土的红旗、互惠、WOWO、舞东风,加上外资的全家、7-11等,目前有将近4000家店,而且24小时的就有近400家。
石平指出,成都政府尽可能让社区作为基层商业的主体,把菜市场建设作为公共基础建设的一部分,而在便利店方面更有详细的优惠政策——对便利店开店给予资金奖励,开一家便利店可以得到5000元奖励。
“我们还计划在今年四季度和明年一季度,所有24小时便利店电费的三分之一由政府来出,以此鼓励24便利店的发展。同时,配送中心、中央厨房等项目的建设也会有财政奖励政策。此外,鼓励商圈、特色街延长店铺营业时间,政府也给予一定的补贴。”石平说。
尽管如此,石平指出,目前成都关于便利店以及其他商业的政策还没停留在零零星星阶段,他表示,政府正在努力使政策系统化。
吴国华也提到,由于很多企业没有商业地产,租金压力比工业产业更大。他还指出,政策环境还不太宽松,“连锁超市农产品等生鲜,包括蔬菜、肉蛋已经开始实行部分免税的政策,但是免税范围应该再扩大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