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蕊 发自兰州
12月17日,兰州的气温已经很低,但由太平洋建设集团(以下简称“太平洋建设”)承接的兰州新城建设中的推山项目,依然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截至目前,一期4.8平方公里的工程已经完成了60%以上。”一名现场项目负责人告诉时代周报,“刚开始的时候慢一些,但顺了以后就会快起来。”
就在同一天,兰州市有关部门召开了兰州新城规划的审查会。与正在如火如荼进行着的推山造地行动不同的是,此次会议显得有些别样—几乎所有可能参会的部门都以不太清楚此事为由,婉拒了时代周报的采访。“现在确实不好说什么。”一名要求匿名的兰州政府官员称,因为很多东西,到现在还没有最后确定。
这与一贯高调的太平洋建设董事局主席严介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严介和在接受时代周报采访时坦承,现在的主要压力是,能否在半年时间内按期完工,“我可立了军令状”。
移山造城
兰州地形东西狭长,南北有山,受地理条件限制,土地已成为城市发展的最大瓶颈。每年兰州政府最头疼的事情就是“找地”。
在这样的背景下,兰州提出了建设兰州新区的概念,今年8月28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建设第五个国家级新区—兰州新区。这一规划面积为806平方公里的新区位于兰州北部的秦王川盆地,距兰州市区38.5公里,辖永登、皋兰两县五镇一乡,现有总人口10万人。
从建设最初,兰州新区就被定位为“工业区”,尽管一些大企业的外迁能够有效地缓解城市污染的现状,但用地紧张的状况却依然无法得到有效缓解。
于是,兰州新城也开始了建设,与国家级的兰州新区不同的是,兰州新城的建设可以说才刚刚开始。
兰州新城位于兰州市城关区青白石街道白道坪,属于国土资源部利用低丘缓坡作为建设用地的一个实验区,在这个区域,有700余座大小山脉。
太平洋建设正是要在半年内推平这片山脉,造出一块面积约为25平方公里的土地,为未来兰州新城的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兰州市政府网站显示,到2012年6月4日,“在我市规划开发的未利用地中,国家已批准先期试点开发20平方公里,初步分为兰州新区、北部忠和镇盐池村及国道109旁三条岭片区、城关区青白石街道白道坪片区三个片区。”
今年7月,严介和受兰州市有关部门邀请,前来考察新城建设项目,也就是在7月,严介和拍板由太平洋建设采用国际上最先进的BT模式(意即“建设—移交”)来承接新城的建设。
公开资料显示:综合开发1号片区即白道坪项目东起规划包兰二线(土圈沟),西至盐什公路,南起规划北快速路(砂金坪),北至分水岭(荞麦梁),面积约25平方公里的低丘缓坡等未利用土地。一期项目将劈山造地,整体推移山丘700余座,从而在兰州市城关区的东北板块打造出一座新城区—兰州新城。
“这个项目总投资750亿元,一期投资220亿,全部由太平洋建设承担,政府不用出资。”严介和告诉时代周报,这样一来,所有的风险都压在企业身上,而政府完全无风险。
10月26日上午,项目开工仪式举行,太平洋建设的推土机在飞扬的尘土中开始史上最大规模的移山造城行动。
按照严介和的设想,兰州新城应该是山中有城、城中有山,山水绕城,尽管在黄土高原上,但也能有美国拉斯维加斯的风情和欧洲威尼斯水城的情调。
不仅如此,严介和认为,推山造地后,兰州的污染状况能够得到有效的缓解,“山没了,新鲜空气就能进来了,形成对流后,空气质量会好。”严介和说,兰州空气污染之所以严重,是因为东西狭长,南北有山,空气无法形成对流。
现实确实如此,由于兰州特殊的地理气象条件,市区地处四面环山的河谷盆地,形状就像一口“大锅”,常年风速小,平均只有0.94米/秒,阻止了城市内污染空气的稀释扩散。
对于严介和所说推山行动能够“有效缓解兰州污染现状”的说法,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杨永春持保留态度。杨认为,小规模推山行动对缓解大气污染起不到什么作用,“大范围推山行动很难说,因为要经过精密的计算,这和气场、大气环流等都有很大的关系。”
“削山造地”
事实上,早在10年前,兰州就提出了推山造地的概念,那时候还叫“削山造地”。但是各种各样的方案,讨论来讨论去,并没有一个方案最后能批复下来。
最初提出“削山”的是兰州的大青山工程,当时兰州的大气污染太严重,国家环保总局负责人来兰州考察时,建议论证从城东部打开缺口,引东风入城。削平位于兰州东面的大青山,无疑与这个思路吻合。
虽然后来削出来的山,在当时缓解了一些兰州建设用地紧张局面,但对大气污染却没有任何有效的作用。于是这个“削山引风”以改善大气环境的工程,在开工后没多久就停工了。
随着时间推移,兰州人口的急剧增长,市区建设用地逐步紧张。2005年,时任兰州市城关区北山荒山荒沟台地开发项目经理张嘉良就对兰州的城市“突围”很有想法,“十年前我去香港时,看到香港人削掉石山在海里建起飞机场,我就想人家能填海造地,我们为什么不能推掉荒山、推平荒沟造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