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金光华奚克栋:香港百货主题和个性是大势所趋

   2013-01-09 南方都市报7370

  上水广场、沙田新城市广场、又一城、海港城、太古广场、时代广场、利园、国际金融中心商场、朗豪坊、崇光、世贸中心、铜锣湾广场……在岁末一提起去香港购物的理想场所,深圳爱购一族如数家珍。但大家有没想过,香港人在自己的地头是要到哪里消费呢?先施百货、永安百货、裕华百货等这些在内地人心目中排不上购物榜单前列的场所,却总在年关成为港人补货和置新的热门地点。在不少香港人看来,这些百货公司远没 有 大 型S HOP P INGMA LL那么装修豪华、商品丰富,但当踏着这些老百货商店里的大理云石、摸着被岁月磨蚀的镀铜楼梯扶手、听着上了年纪的售货员亲切的问候语、望着从孩童起就熟悉不过的场景时,过去的美好回忆又会纷至沓来,她们认为百货公司里的岁月厚重感和浓郁人情味是其他购物场所难以取代的。

  香港人的集体回忆“逛百货公司”而不是“购物”

  即使到现在,许多40岁以上的香港人总是喜欢用“逛百货公司”来代替“购物”这个名词。在100年前,百货业已经在香港出现,内地人比较熟悉的先施公司其实在1900年就已经在香港创立,然后才在广州、上海等地开设分店。永安百货的历史也超过百年,不少上了年纪的香港老人,还记得当年它们打着“环球百货”的旗号发展壮大,毕竟在那个年代,舶来品是最为“摩登”的标志。

  今年45岁的香港商人何敏超对大大公司留有非常深刻的印象,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个百货公司曾在香港风靡一时。在他的印象当中,当时逛百货公司的人基本都是城市里的中产阶级,其中不乏香江有钱人的身影。早期的百货公司以销售日本、欧美服装为主,特别是当年流行一时的蝙蝠衫、萝卜裤、喇叭裤、牛仔夹克等都是香港人的集体回忆。由于当时家境一般,何敏超说他小时候特别羡慕人家过年前一家几口到百货公司购物的情景:“直到现在部分香港人都有这个传统,就是在过年前去百货公司置一些新的行头,例如皮衣、灯芯绒裤、波鞋、厚袜,有的家庭甚至在里面采购年货。这样说吧,当年一般家庭大都会在庙街、维园等地摊上购买新年所需要的东西,所以你只要说你的衣服、鞋子在大大公司买的,同学仔就会露出非常羡慕的神色。”

  对于从事化妆品行业、今年37岁CON N IE来说,逛百货公司曾是家庭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到现在为止,她还非常清晰地记得,每当周四晚上,她们家里必须要有人观看电视广告,用笔和纸来记录百货公司在即将到来的周末有什么优惠。面对南都记者,CO N N IE还模仿了当年香港著名广告配音大师萧亮的声音,“周五、六、日,快啲嚟永安公司拣返件啦!”她认为,在80、90年代,这句广告语对香港家庭来说非常具有诱惑力。因为当年百货公司开创了打折的先河,每个星期都会推出大概10种商品进行优惠销售,其中包括床单、电饭煲、菜锅、洗洁精等生活用品,当年香港师奶们特别在周末喜欢约在一起进行疯狂采购,这些场面对于每个香港人来说再熟悉不过了。

  到了现在香港的购物中心行业发展得非常蓬勃,在一些大型SH O P P IN GM A LL里我们经常能见到一些百货店的身影,例如在沙田新城市广场里,一田百货作为主力店深受香港消费者的欢迎;崇光百货已经成为了香港铜锣湾购物的地标;还有连内地人都比较熟悉的连卡佛、马莎、三越、西武、裕华、华润、西武等,这些百货企业存在的时间或短或长、走的路线或高端或大众化,但无可否认它们曾经在香港人的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有的场景甚至成为香港市民脑海中永恒的回忆。

  经历商业洗礼,老百货店在购物中心业态中寻找生存之道

  在永安百货尖东店,商家的经营面积虽然只有两层半,但是商品种类非常齐全,特别是家庭类物品,完全可以用应有尽有来形容。据在永安工作超过10年的管理人员B E T T Y介绍,这家门店其实就是做街坊生意,小件家电、母婴用品、睡房家纺、浴室设备、厨房用品、玩具王国等都是针对附近居民的生活而设。她也承认在购物中心的冲击下,百货业已经进入比较平缓的发展阶段,但并不是没有机会。例如来这里购物的顾客忠诚度非常高,有的促销人员甚至能叫得出客人的名字并且记住相熟顾客他们的喜好和穿着的SIZE。“一般来说,我们这些老百货店都有几十年的营业经验,有的甚至上百年,经历过很多的风雨。我们这里是不够人家富丽堂皇,也没有很新潮很时尚的感觉,但是会针对周边居民的需要,不断地去改进,在周末的时候还是能吸引很多香港工薪阶层过来逛街购物,大家还是对我们这些老字号非常信任,有一种老朋友依赖的感觉。”

  南都记者在现场见到商场内不少的服务细节虽然都很不起眼,都是很贴心。例如在百货店靠大门的位置,商家就设置了几部消毒机,并有指引来提醒顾客可以先做手部消毒然后再逛百货公司。在地下一楼的厨具区域,有一位打扮得很“方太”(香港著名家庭主妇)的女士正在现场教市民怎么用电磁炉煲玉米红萝卜排骨汤;另一位上了年纪的男售货员在演示怎么组装简易橱柜……正在围观学习的一对香港夫妇表示,他们结婚之前就很喜欢逛百货公司,现在结婚都20多年了,每个星期都会过来逛逛,除了看看有什么优惠特价商品之外,跟一些熟悉的店员聊会天、试吃一下刚上架的新鲜蜜饯、买一些只有在百货店才有得卖的发蜡丝袜背心鞋垫等物品,那种感觉很自在,就算试过不购买也完全没有压力。

  上世纪90年代,香港商业地产发展迅猛,购物中心开始陆续涌现取代百货公司的江湖地位。百货业由于单店规模小、硬件老化、利润薄,加上当年租金飞涨、经济处于低增长期等原因,不少门店都在那段时期结束营业。有资料显示,永安百货曾于1989年引进日本资金,将4成股权售予西友百货,暂时渡过难关;1995年由于合约到期租金猛涨三倍,三越百货关闭了九龙尖沙咀分店;伊势丹百货在两年内关闭所有门店全线撤出香港;而在1997年金融危机打击之下,关张的百货企业多达几十家,中侨国货旺角店、油麻地店,中国国货荃湾店这些大型百货店先后结业,一时间,百货零售业成为香港人谈之色变的话题,甚至有香港经济界人士将其归纳为“死亡行业”类别。

  据香港商业资深人士何诚回忆,当年香港百货走向衰落的标志是“八佰伴撤离新城市广场”事件。在1983年,日资企业八佰伴以超低租金入驻当时“荒蛮”地带沙田,并随后以商业带旺了整个片区的发展;10年后租约到期,由于租金大幅提升,八佰伴不得不削减一半面积,然后逐渐将业务重心转移到内地上海等新兴城市身上,之后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八佰伴在1997年宣布破产。

  度过了最艰难的岁月后,香港百货业开始了重新创业,虽然这时的它已经没有能力与新崛起的购物中心来抗衡,但是经过引入资金、重新定位、走社区化道路之后,不少百货企业找到了经营下去的生存之道。

  以浓郁人情味吸引客人,老店也能个性十足

  张可蕴是香港新移民,她和丈夫都来自江苏省,已经在香港居住10年了。她说自己基本上已经融入到整个香港社会中,很喜欢逛海港城、太古广场这些很时尚的购物中心,但是有时候思乡的情绪作怪,会跟丈夫或者同乡到国货百货店去买一些在内地独有的商品,以解乡愁。

  近日,南都记者跟随着张可蕴夫妇去到香港裕华国货走访。在大门口前,“养生保健药材展”、“六楼文化艺术廊”、“手工定制旗袍”等广告非常吸引游客的视线。张可蕴来这家百货公司主要有三个“任务”,一是帮丈夫配个陶瓷杯盖;二是打算在这里买一些从苏州运来的丝绸做件上衣;三是要补一下仓,添置一些家乡那边的茶叶。在裕华国货的三楼,张可蕴用港币38元购买了一个陶瓷杯盖,这是她第三次在这里购买单个杯盖,“很不可思议吧,内地的百货公司可能都已经没有配杯盖这项业务,反而香港还有。”她还饶有兴趣地观摩售货员用店里特有的包装纸将杯盖包裹好。最让人感觉意外的是,香港的老百货店还保留着量身卖布的业务,面对着一匹匹绸缎布料,张可蕴有点挑花了眼,最后在丈夫的指导下,选择了紫色暗花那种。售货员介绍说,如果只是做上衣的话,需要4 .5米长就足够了,“承惠”891元,但是这个区域不提供裁衣缝制服务,需要客人挪步到别的地方。而卖茶的地方在百货店的顶楼,这里除了卖茶叶、提供品茶服务之外,如果你有兴趣也可以参加商家每个周末组织的私伙局。在张可蕴正在购买来自浙江的明前龙井的时候,现场居然有人上台唱起了苏州评弹,让她和丈夫忍不住上前围观……

  据店内的销售主管介绍,现在由于有不少内地人移居到香港居住,所以一些走国货路线的百货店有重新焕发青春的迹象。例如商家会聘请一些会说国语、对内地事务比较熟悉的人来当售货员,拉近与顾客的距离;由于香港购物中心走的都是年轻时尚的路线,百货店干脆瞄准了中老年群体,经常会举办滋补药材展会、黄金特卖会、琴棋书画大赛等,浓郁的人情味更能留住消费者的心,同时也让已经开业几十年的老百货店有了东山再起的可能性。

  香港是商业极度发达的社会,激烈竞争和优胜劣汰在这里得到充分体现。为了能够在商业圈里立足,百货商场有的进行全方位的改造,让自己向商业M A L L靠拢;有的变身为打折专卖店,以超高人气来弥补先天硬件上的不足;有的会改变经营策略,让自己更居家型,吸引附近的市民前来购物;有的则坚持走个性化的路线,与购物中心划清界限,成为商业圈中独树一帜的购物场所。

  深圳金光华购物广场总监奚克栋认为,香港的百货业由于各自定位不同,近10年来分化得很厉害,但主题式和个性化是大势所趋向。他认为先施、永安这些百货公司都会向购物中心类型靠拢,例如在一楼都会以化妆品为主,只不过购物中心都是国际一线大牌,可能百货商场里是一些更大众化的日本化妆品牌,这没有太多的差别,只是针对顾客的消费水平不同而已。但有些百货店,如SO G O、三越等都已经成为了大卖场,以OU T LET的姿态来吸引受众,也在市场中杀出一条血路。但是也有百货店不安于现状,努力打造自己的采购渠道,引入买手制同时打温情牌来提升顾客的关注度。

  记忆中的百货公司

  每年都去百货店做新衣服,师傅用剩布做枕头套

  李张曼贞58岁 全职家庭主妇

  我们家是上世纪70年代从内地去香港的,所以很喜欢到一些国货店去买内地的东西,缎面、布鞋、酸枝、茶具什么的应有尽有,连我妈拜神的观音都有得卖。我很深刻地记得,每当农历新年前一个月,我父母总带我们两姐妹去中联国货去购物,对于我们来说过节一样。这真是名副其实的购物,连司机和佣人都要出动帮忙提东西。由于去百货公司购物都是一些有钱人,所以那时的售货员都很热情,也有礼貌。

  除了买糕点、腊肉、糖果这些年货之外,最大的事情就是我们家每个人都要量身做一件新衣服,例如我爸多数会做西装,但有时也会做很传统的“老爷装”,我妈例牌就是旗袍,只是式样材质稍稍改变而已,跟《花样年华》里的张曼玉没什么区别。我跟我妹妹呢,基本上每年都不同,但是我妈老是叮嘱师傅要“做得端庄一点”。我们在那里做衣服快10年了吧,跟那些做衣服的师傅都很熟了,有一次他们用我们剩下的一些布拼接起来做了两个枕头套,然后里面放了些布絮,就成为了非常有趣的枕头。我们在下一次去拿衣服的时候看到这新年礼物就高兴得不得了,我妈还特意多给了一些小费。想想那时的时光真的很好,人情味很浓,而且百货店无论是天花还是地板都是一尘不染,感觉比现在的购物中心更贵族一些。

  到百货公司收集印花,屋村孩子们的节日

  K E LLY WO N G34岁 金融业

  不知道为什么,现在如果一说起百货公司,我浮现的第一个词汇就是印花,因为对于我来说,这段历史实在是太难忘了,我甚至觉得我现在从事需要精打细算的金融业,也是因为当年“数口好”的缘故。上世纪90年代初吧,一些日本的百货公司,八佰伴、吉之岛、日本城等,为了刺激消费,除了每周推出特价商品之外,还会举行“收集印花”活动,来增加顾客到场购物的频率。现在可能大家都觉得收集印花没什么稀奇,但是那时对于我们小孩子来说却异常兴奋,每个周末都催着父母去百货公司购物。那时百货公司会给我们一张印花纸片,每次购物超过50元就盖一个,多买多盖。这个小纸片就由我们小孩子来保管,商家定期会进行兑换,但持续时间不长,完了之后就要等下一次。

  你知道那时我们屋村的小孩有多盼望兑换日子的到来,每次都是大排长龙,虽然都是很小的东西但会让你感觉异常高兴。我记得我兑换过黎明的闪卡、香味橡皮擦、林志颖代言的富士胶卷 ,甚至当年很HIT的《YES》杂志。还有,当年我们家还没有冷气,所以一到夏天的时候几乎所有屋村的人都会跑到百货公司假装买东西,实质都在“叹冷气”,现在有时跟朋友聊起来都会笑个不停,其实这些都是我小时候关于百货公司非常美好的回忆。

  秘游香港之手工作坊游

  吃货最爱,亲自把食物做成摆设

  现在做个吃货已经是件光荣的事情,但你有没有想过其实各种食物用哆啦A梦的工具缩小后也可以是可爱的摆设。小型的汉堡包可以作为背包挂件、全长不到5厘米的日式便当盒可以作为冰箱磁铁、跟指甲盖一样大的冰淇淋可以做成耳环……亲手去制作它们,不仅体现了你的心灵手巧,迷你版的食物还非常可爱。

  这种把食物做成微型摆设的手作文化在日本称之为“食玩”,近两年传入香港,成为潮流。“食玩”是利用不同的材料,包括树脂黏土、油彩、塑胶彩以及光油等等制作逼真的食物模型,往往需要三四个小时才可以完成一件“食玩”,所费的心思与时间比真的制作一餐美食还要多。

  位于天后电气道的Blanc M aison就是这样一间以食物为主题的手工制作小店,周末来这里消磨一个下午,可以亲手制作出平时你喝下午茶的种种食物。三年前店主A m y开设B lancM aison,原本是出于自己喜欢DIY的兴趣。小店虽为楼上铺,但布置精致,和她所售卖的微型手工制品同样是方寸之内见功夫。

  店铺专门售卖微型手作的材料,还设有工作室定时开班教授微型手作,让小店变身为手工作坊。店内放满了A m y多年来的心血,包括有微型面包店及古董咖啡店等,每个细节均精细得很,连咖啡桌上的小蛋糕都清晰可见。最擅长制作各种迷你蛋糕的A m y在完成后还会给蛋糕起不同的名字,完全以认真的态度对待每一个手工作品。

  工作坊一般会在星期二至五下午以及晚上、星期六日等不同时间举行,需要预先报名。课程每次约四小时一节。店主会教授客人制作微型食物以及其他家庭用品,学费由500港币至2000港币不等,价格已经包含了制作原材料。

  如果你是个吃货,又热衷于自己动手给家里增添一些情趣,不妨可以自己亲手制作一份“食玩”,让喜欢的食物变成可爱的装饰品。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网络用户

305312

文章

737

阅读量

资讯分类

关注商产网公众号

查看品牌拓展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