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得城败走中国市场 富士康“转型梦”再次坍塌

   2013-01-18 IT商业新闻网10130

  1月18日消息,麦德龙日前发布正式声明称,公司对万得城中国为期两年的试水已结束,决定终止在中国市场的万得城业务。

  “经过仔细考虑所有选择之后,我们决定不再继续我们的业务。”麦德龙首席执行官奥拉夫·科赫表示,1月16日,麦德龙在官网发布第四季度销售业绩的同时对外宣布,决定停止旗下中国万得城业务。

  这一切让想要从代工商网渠道商转变的鸿海科技陷入尴尬的窘境。

  万得城中国发展不佳

  在中国市场的憧憬下,万得城于2010年11月进入中国。根据麦德龙全球C E O柯斯德当时的说法,第一阶段,双方投入2亿美元,到2012年前万得城上海门店数将达到10家。不过,截至目前,其在华仅开出7家门店,悉数集中在上海。这无疑从侧面反映出,万得城在中国市场发展并不理想。

  万得城败走中国 富士康"转型梦"再次坍塌

  万得城败走中国 富士康"转型梦"再次坍塌

  据悉,入华仅8个月,万得城中国区首席执行长就更换了人选。而据路透社报道,2012年前三季度,万得城中国的销售收入为1亿欧元,去年全年预计亏损4000万欧元。

  对万得城的退出,有业内人士表示,主要在于其买断式经营模式缺乏规模支撑,而这一面向企业用户的卖场业态,虽避开与零售超市的直面竞争,但这种会员制模式的客群有限,未被大范围接受。

  麦德龙在声明中称,其对万得城中国为期两年的 “测试阶段”于2012年12月底到期,最新决策是“基于过去经验及各种预估”,而后续将把重心放在公司已拥有较大市场地位和占有率的国家。

  与百思买的美国模式一样,万得城在中国采取的也是买断式经营,但发展速度一直较慢。上海商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齐晓斋表示,买断经营存在一定优势,但是在没有达到规模之前采取这一模式较为困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

  在业内人士看来,麦德龙的现购自运模式在中国面临很大的竞争压力,尤其是在二三线城市,批发市场已经形成一套独有的运营体系和固定的消费群体。较麦德龙的现购自运,那些传统的批发市场和小商品市场则更具价格优势。

  在中国市场的水土不服是导致万得城打算退出中国市场的直接原因。

  富士康转型路再遇波折

  有“代工之王”称号的鸿海,内部在几年前就达成共识,要从制造到科技再到通路,并不惜重金烧钱。但几年下来,却屡屡受挫。

  据了解,麦德龙和德国亿万富豪、万得城创始人埃里希·克勒哈尔及其家族共同持有万得城中国公司75%股权,郭台铭旗下的富士康持有剩下25%股权。这意味着,麦德龙集团的决定直接影响万得城中国的去留。

  对麦德龙来说,万得城的失利是一次“测试”失败;但作为鸿海集团总体战略转型构想的一部分,这可能是其承载转型梦想的平台再一次坍塌。

  “鸿海的渠道战略是鸿海向上下游全产业链不断整合扩张布局的一部分,远景上鸿海试图打通从设计、制造到销售的整个链条,以改变现有制造业务低毛利的现状。”虽然认可鸿海向上下游整合的战略,但IH SiSuppli电子行业高级分析师徐可认为,鸿海在战略的选择和实施上选择了错误的路径,没有看到整个外部环境的变化,没有注意到整个实体零售渠道受到电商严重冲击的现实。

  在徐可看来,以富士康为例的代工企业往下游,遇到的最大瓶颈是没有足够的资源,无法将自己强大的代工优势嫁接到自由渠道上。

  “鸿海没有强势的自有品牌,与品牌厂商的合作也仅限于代工。同时鸿海缺乏渠道经验、人才,也缺乏渠道销售的规模优势。”为此,徐可建议,对于鸿海这样长于代工的企业,相较于建设自有渠道,应将重心放在与市场已有渠道,尤其是电商如京东商城等的密切合作上,建立从供应链到产品的对接,同时推出一些自有品牌适合标准化大量生产的电子产品,充分发挥自己的制造优势。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网络用户

305312

文章

1013

阅读量

资讯分类

关注商产网公众号

查看品牌拓展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