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刚过,各大电商动作频频。阿里金融将从小贷转向担保,开始重构金融链条;京东也获得新一轮7亿美元的融资;苏宁易购则进行架构转型,新设八大事业部……电商大佬们个个踌躇满志,这似乎意味着一轮更激烈的竞争即将开始。
2013年海外上市窗口将重新开启。阿里、京东、凡客似乎都为上市做好了准备。无论是谁,只要冲击资本市场成功,将给整个电商行业打一剂强心针,也会推动电商行业回暖。
2013年,电商生存的冬天即将结束。但对于每一家企业来说,将会迎来怎样的春天,还要看各自的战略和战术。
趋势一、电商群体理性回归
2012年,是电商行业的寒冬。
这个寒冬并非市场的寒冬,而是资本的寒冬。从需求上来看,用户的网购增幅并未停止,从淘宝“双11”交易额超过2011年“双11”交易额的3倍就可见一斑。
用户网购规模的增长对于淘宝这样的平台来说是好事,可对于那些靠着资本输血的电商企业来说,资本停止输血,增长就变成了灾难——高昂的运营成本根本就支撑不了靠亏损不断拉高的业绩。再加上财大气粗的平台型电商的高调价格战,使得流量迅速向这类电商倾斜。于是,2012年,一些电商或者倒下或者卖身或者削减成本苦熬。
尽管TOP10的电商在2012年都被卷入价格战,但这些企业只是在价格战中赚取了眼球。价格战是把双刃剑,可谓是“杀敌1000,自损800”,而且,不规范的价格战也引发了监管部门的干涉。2012年“8·15价格战”后,参与价格战的企业都受到了国家发改委的批评。
当电商渠道越来越成为人们主流的购物渠道时,监管必然会加强。尽管在国家层面上,还未有电子商务行业的法律法规出台,但从去年一年各地方监管机构的动作来看,无论是在征税方面,还是工商管理方面,政策都有收紧的趋势。
资本冷落,监管加强,自身反省,电商企业已经慢慢回归理性。在2011年,几乎所有的电商企业都避谈盈利,只谈增长率。到了2012年底,在各大电商2013年的计划中,都把盈利或者盈利能力当成了重点。
可以预见是,靠亏损换规模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电商群体正走上理性回归之路。2013年,电商行业将是一个向数据要效益,向精细化管理要效益的开始。
趋势二、平台电商打通产业链
经过惨烈的竞争,平台型电商格局基本已定:阿里、京东、苏宁易购、腾讯成为一线玩家。在这种格局下,要把竞争对手干掉,可能性是不大的。决定未来位次或者江湖地位的,只能是扬长补短。不过,各大电商的战略虽不同,最终目的却殊途同归:即建立一个电子商务的产业链闭环。
春节前,阿里集团宣布,由阿里牵头,银泰、复星、富春、四通一达、顺丰,以及相关资本市场的领军机构、银行和金融机构共同筹建“中国智能物流网”计划,第一期投资额1000亿元人民币,8~10年后,该网络将能够支持日均300亿元网络零售额,且实现在全国各地24小时内送达。
据悉,马云将亲任董事长,目前,该项目已经进入了具体实施阶段。这一项目将决定着阿里巴巴构建的整个电子商务产业链最关键的一个环节。马云10年前就曾提出,电子商务的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是3个难点。如今,信息流和资金流都已经解决,而剩下的物流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此番马云亲自披挂上阵,似乎预示着阿里巴巴的物流战略进入了实质阶段。
阿里的老对手京东商城的方向刚好相反。京东的电商之路从一开始就走的是自营和自建物流的路线,而刘强东多年自建物流的成果也颇为有效,除了实现业绩的倍速增长,最重要的是定义了电子商务的服务标准并由此建立了门槛。
京东商城建立了物流门槛之后,也在完善自己的产业链。2012年10月,京东收购网银在线布局第三方支付。一个月后,京东商城又对供应商公布了自己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这一平台结合京东商城供应商评价系统、结算系统、票据处理系统、网上银行及银企互联等电子渠道,是面向全部京东商城供应商开展一整套金融服务的综合型金融服务平台。
近日,京东商城新获7亿美元融资。在内部邮件中,刘强东指出,京东商城投资的所有业务都要向社会开放,包括web、物流、信息系统、金融平台。很明显,京东也在定义自己的电子商务产业链。“未来的商业纷争必然是平台之战,而背后是价值之战!”刘强东如是说。
阿里和京东的电商路线实际上是平台型电商打通产业链的模板。未来,平台型电商无论从哪个角度切入构建产业链,其模式都会是这两家企业的部分或者全部的翻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