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工业曾经一度成为我国制造业的代名词,但随着欧美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以及其他国家代工业的快速发展,中国的代工业正面临困境,而且越来越多的代工企业也在思考,总是替别人生产,挣取微薄的利润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在去年,我国就有十余家为瑞典宜家家居提供产品的代工厂宣布停止为宜家供货,并且自立门户靠自己的品牌打拼市场。
这些代工厂的行为,被打上了“反叛”、“背叛”的烙印,但究其原因,企业要发展、壮大,利润的提升是首位的,据公开资料显示,伴随着宜家家居在中国推行的低价政策,使得上述代工厂的利润一度被控制在5%以内。另外,当中国经济逐步发展起来后,包括人力成本来内的各种成本都在上涨,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不再是中国的优势。
成本上升、质控严格
致代工企业倒戈
代工虽然一度“成就”了中国制造业,并且一度给代工企业们提供了不错的回报,但在金融危机之后,代工企业的状况其实并不乐观。“由于代工企业处于产业链的最低端,技术含量不高,所以,早些年很多企业是100%做代工起价的,并且一直没有开拓其他方面的业务。而我国最好的例子就是温州。”有分析人士向《证券日报》记者指出。
“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由于授权企业(委托代工厂加工的企业)的业务萎缩甚至倒闭,直接导致国内一些代工厂措手不及,减产、减员直至倒闭。此后,尽管金融危机的影响逐渐散去,但代工厂的日子依然很不好过。因为你的销路、产品牢牢的被控制在别人手中,不由得你自己做主。”该分析师表示。
据了解,温州很多工厂都是太阳镜的代工厂。以往一副眼镜的加工费有1至1.5美元,但现在的加工费已经不到1美元。考虑到人民币升值的因素,加工费下降的幅度可想而知。而现在温州代工业务的年利润率普遍只有1%至3%。
“很多授权企业并非不知道中国当前要素成本上升的事实,他们就是要通过压低加工费等行为,迫使代工厂主动放弃代工业务,从而使他们有机会转移订单到成本更低的区域。”有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指出。
更有消息指出,2012年4月,阿迪达斯通知其10家中国代工厂,在当年10月与这些工厂终止代工合同。
而回看宜家家居的代工企业,与上述温州的代工企业情况十分相近。据了解,在合作之初,代工厂们不仅业务量猛增,在宜家的严格监控下,工厂的技术和品控也有所发展。据代工企业们自称,之所以选择自立门户,除了产品生产要求苛刻之外,最根本的理由就是2012年国内的原材料、人工成本上涨,同时,宜家也借助长期的价格计划体系,逐年压价,使得代工企业的利润将被侵蚀殆尽,来自宜家方面的降价压力迫使利润逐渐降低,最终让为宜家代工的企业选择“出逃”。
希望提升采购价5%未果
自立门户值得赞许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以耐力木业为例,从1997年到2011年的近15年间,宜家对耐力木业其中一款的窗帘采购价从每平方米10美元降到了8美元,原料仅在2010年就上涨了四成。不少有同样遭遇的代工厂们自发组成宜家供应商联盟,与宜家沟通,希望能将采购价提高5%,但始终未获同意。
采购价提不上去,做了也没利润。在2011年年初,嘉宜美发起人之一,最大股东曹跃伟一怒之下结束与宜家长达16年的合作。和他在同一时期离开的,还有十余家供应商。“忍,只能死。唯一的出路是让自己强大起来,参与竞争。”曹跃伟曾公开表示。
在宜家家居中国300多家代工厂中,曹跃伟算是个比较有名的角色。他为宜家代工16年,宜家商场里实木的家具几乎都出自他的工厂,他还担任着宜家供应商联盟会长。
实际上,让宜家代工厂更不满的是来自宜家的“压榨”。
曹跃伟曾谈到,对于中国的代工厂商,宜家通常的做法是,合作前期宜家会用大量的订单诱使代工厂开心地去做大量产能的投入,投入完成后,他们便被宜家成功绑架了。此时,很多人会发现此前的投入并没有足够供选择的其他销售及出口渠道(只有少数几家)。“对于不听话的代工厂,宜家便会以质量和环保不合格为由,让你走人。”
那么,代工企业们选择自立,并复制了宜家的经营模式,会否获得成功呢?
在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看来,对于一个有效率的经济体系来说,不可能指望大部分厂商在这条路上走通。宜家确实压榨供货商太狠,“嘉宜美”自创品牌的勇气也值得赞赏,但如果只是模仿宜家的运营模式没问题,若一直模仿产品外观设计就迟早会遇到知识产权的纠纷,所以要尽早在设计方面走出自己的路。
据公开资料显示,伴随着宜家家居在中国推行的低价政策,多数代工厂的利润一度被控制在5%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