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思捷环球公布了其截至2012年12月31日止的2012/2013财年半年度业绩公告。公告显示,截至2012年底的中期业绩由盈转亏,亏损4.65亿港元。
对这一亏损业绩,思捷环球表示占其销售额80%的欧洲市场不景气是主要原因,且早前剥离相关业务及关闭门店亦影响了相应业绩。
相比欧洲市场的恶化,思捷环球亚太区业务有所改善,中国市场的表现亦有所提升。思捷指出后续将主要扩大在内地市场的份额,认为内地业务仍有进步空间。对此,业内人士表示其对内地市场的关注在时点上已相对较晚,且其此前高调的百亿转型至今未有看见明显成效。
业绩盈转亏
据公告显示,期内,思捷环球营业额为135.54亿港元,同比减少18.8%。其中,零售营业额为81.02亿港元,同比下降17.7%;批发营业额为53.56亿港元,下降20.4%。公司表示,营业额的下降部分是受剥离北美洲业务及店铺关闭计划的影响,而欧元兑港元平均汇率贬值亦对其业绩有所打击。
此前,思捷环球早已发出盈警,料中期业绩“见红”,当时市场预期其半年或将亏损1.1亿至7.3亿元不等,而其最终亏损额为4.65亿港元。对此,思捷环球在其公告中解释原因时称,欧债危机及随之而来的低迷消费者情绪正影响着欧洲市场的经营情况,而欧洲市场的业务占集团营业额近80%。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其欧洲业务急速恶化,同店增长由第一季的1.1%大幅倒退至第二季的负6.6%。
对于思捷环球的这一亏损业绩,中投顾问零售行业研究员杜岩宏告诉认为符合市场预期。思捷环球主营时尚产品,经营状况受宏观经济环境影响较大,而去年正是全球经济萎靡最为严重的一年,欧、美、亚等地区市场经济走势均不够明朗,消费萎缩、零售业低迷、企业盈利能力低下。
观潮网主编叶琪峥则指出,欧洲本身零售确实不好。据悉,去年,多家英国老牌零售企业传出关门的消息。但相比zara等快时尚品牌,在欧洲,思捷旗下的eaprit本身的竞争力也不好,“价格没优势、款式更普通”,这些原因综合造成了思捷环球的业绩亏损。
思捷预期,下半年的经营环境、营业额及盈利能力不会有重大的改善。同时,管理层正考虑减价促销存货。思捷行政总裁马浩思表示,对下半年仍然审慎,但强调有看到有正面讯号:“批发定单在过去两个月有改善,而批发商对于新产品亦非常满意。目前公司在内地市场的品牌知名度不错,但销售渠道不平衡,内地业务仍有进步空间,不过未有扩充内地业务的具体目标。”
加码内地市场
相比欧洲业务的恶化,思捷环球亚太区业务渐见改善。其中,中国市场的同店销售增长由第一季的倒退12%,大幅改善至第二季的倒退0.7%,亦令亚太区的同店增长跌幅收窄至倒退4.8%。
北大纵横咨询管理合伙人陶文盛指出,近年国际经济环境并不好,思捷应早转型到内地开店。思捷也表示,未来将主要扩大在内地市场的份额,认为销售渠道不平衡,内地业务仍有进步空间。
相对其他地区的情况,由于思捷环球一度忽视中国内地市场的发展,虽然抢占先机进入中国内地,但没有好好利用,导致销售占比并不高。上述最新的业绩报告中,其中国内地销售额为7.96亿港元,仅占集团零售营业额的9.8%。
但在叶琪峥看来,思捷环球一直未有重视中国尤其是内地市场,现在的时点显然已经较晚。他还指出,在内地,思捷环球旗下的品牌的门店大多是在商场内,且将不同系列分开设立店面的模式更是特别,这种模式不仅使得产品难以铺开,且还不利于品牌形象塑造。
“中国内地市场经济环境仍存在不确定性因素,思捷环球对中国市场关注度的提升并不一定能为其带来同等的收益。” 杜岩宏补充指出。
而时至近日,思捷环球的百亿转型计划已经执行近一年半,在业内人士看来,“蜕变”成效并不明显。为自救,思捷在2011年9月开始进行为期约5年的转型计划,动用资金大约185亿元。工作包括重塑品牌形象的宣传工作、在巴黎设立潮流部、专卖服务中国市场的设计中心、增设采购办事处节省成本、翻新零售店和加强批发业务等。
面对下半年业务,思捷管理层亦无提出明确指引。只是再三强调,转型计划的正面影响需要时间才能实现,马浩思还指出,翻新现有店铺的工作,仍需多两年时间所能完成。
在陶文盛看来,批发起家的思捷环球还缺乏战略远见,习惯了之前简单的批发方式,转型过慢。“批发企业不掌控终端,导致对消费者关注度较低,主要是依赖于中间商提供信息” 。而思捷的转型更是一个痛苦的过程,较之批发在销售上的规模效应,零售在品牌建立上需要过程,且人才培训、内部管理、供应链管理等都需要时间去积累。他表示,综合成本及消费者偏好等多方面因素考虑,后续思捷环球欲进一步拓展内地门店还需要谨慎抉择。
陶文盛指出,经济不景气之下的转型注定是谨慎的,而思捷环球如不改变,亏损必将持续。但也有观点认为,仅从当前业绩并不能断定思捷环球转型之路是否取得实质性效果,长期发展状况还有待宏观经济企稳回暖。
(王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