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得城缘何成百思买“第二” 独立店长、买断模式之患?

   2013-03-04 财新网7620

  2013年2月27日,欧洲第一大电子消费品零售商万得城的中文网站主色调一片鲜红,宣布的却是一个黑色消息:3月11日万得城将关闭其在上海的七家门店。上海淮海店作为主要的客户服务中心将继续运营,直至4月30日关闭。

  公司在关店声明中称,万得城中国的上海总部和七家门店共有750名员工。关店决定由万得城中国的两大股东德国麦德龙集团和富士康科技集团批准做出。

  万得城电器中国总裁兼CEO浦绍博(Frank Bussalb)称,关闭门店的决定是基于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以及建立和运营必要业务规模所需的巨大投资做出的。

  2010年11月,万得城以合资企业的方式于进入中国。麦德龙集团及Media-Saturn控股有限公司创始人Kellerhals和Stiefel家族共同持有75%股份,富士康科技集团持有25%股份。万得城首家旗舰店选址上海淮海中路,总部设于上海。

  万得城曾对外宣称两年内投资2亿美元,在上海开设不少于十家门店,计划2013-2015年,将业务扩展至全国,开设超过100家门店。万得城计划实现市场份额超过10%的目标,成为中国市场的领头羊。

  时任董事总经理兼CEO汤旺涛曾向媒体表示,万得城将上海作为其进入中国的测试市场,前期18-24个月在上海开店,如果失败,就意味着万得城将从这个市场撤出。但他当时指出“退出中国的可能性很小”。

  然而,汤旺涛只完成三家门店就离职。新上任的浦绍博定下更加激进的开店目标:每年100家。

  万得城进入中国的时机微妙。美国第一大电子消费零售商百思买已在中国挣扎近五年,店铺却仅九家;国内的国美和苏宁快速扩张已将市场竞争带入白热化状态。万得城加入市场后不久,百思买就宣布退出。万得城一度以“他们走了,我们来了”作为宣传广告,表示在中国发展的信心。

  想要接过竞争对手的市场,最终却步其后尘退出。仔细分析,万得城和百思买有诸多相似之处。百思买是全美最大电子消费品零售商,进入中国不改其高端定位:产品价格高、提倡体验式消费,结果却造成消费者只玩不买。

  而这些特点,万得城不幸都具备。就在选择退出的前半个月,万得城在上海仅有的七家门店开始打折清货,期间没有任何宣传。这一次,习惯了在万得城体验的消费者终于掏腰包埋单,大部分货架被一抢而空。一些消费者称:“从来没有见过万得城生意那么好。”更多消费者则抱怨自己出手太慢,很多高价产品打折后已经售罄。

  如此场景再次证明中国市场的特点:在家电行业过度竞争的背景下,消费者更加关心价格而非品牌高端与否。

  除了定位理念不接中国地气,业内普遍认为百思买和万得城失败的最大原因是对供应商采取“买断模式”。即供应商只提供商品,对新开店租金、店内上货位置、促销等一概不管。这和国内家电卖场模式完全相反。

  对这样的模式,万得城深圳地区一供应商深恶痛绝。他指出,看似买断,但回款周期长达三个月,并且有强势退货条款,退货货品包装亦损毁严重。

  在百思买退出时,万得城曾对外宣称拥有和百思买不同的分权管理模式。每一个店都可看作独立公司,店长有5%-10%的股权,自己确定每个店的产品组合和数量。

  独立店长和买断模式相加,随后问题也来了,店长对销售的追求,使得在进货量大、销售不利的情况下,万得城一些店铺实际存货量很大,不断发起促销。虽然买断,但折扣等促销依然要求供应商支持。没有新开店面为供应商提供出货的情况下,万得城和供应商的关系不紧张也难。

  消费者不买账,供应商不支持,新开店面成本高企。万得城最终选择上网,2012年10月,万得城网上商城上线,曾计划提供8000多种在线商品。

  然而,今年1月,就在万得城中国两年试验期满的时候,万得城第一大股东麦德龙宣布一个惊人消息:集团决定终止万得城在华业务。过去一年,受到欧洲经济影响,麦德龙一直挣扎在盈利线上下。就这样的销售表现,麦德龙已经不能为万得城在中国的新计划提供资金支持。

  万得城外部媒体公关告诉财新记者,麦德龙作出退出万得城的决定后,公司和第二股东富士康面临两种选择:寻找新的投资人或者放弃中国业务。股东经过近一个半月的协商后作出关闭门店决定。这也意味着,富士康集团期望从产品端向渠道端发展的计划挫败。

  业内的讨论迅速转到谁是下一个退出者,目光则转向日本零售巨头山田电机。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网络用户

305311

文章

762

阅读量

资讯分类

关注商产网公众号

查看品牌拓展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