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持续至今的房地产调控,让不少“涉房”的上市公司房地产业务出现亏损。原本只想“分一杯羹”,而如今房地产业务却成为不少公司的负担。随着行业调控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开始逐步剥离亏损的房地产业务。
剥离房地产业务
受政策影响,房地产行业自2010年开始迎来行业“大洗牌”,上市公司剥离亏损的房地产业务也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
据中国证券报记者的不完全统计,2010年以来,两市有五十余家非房地产主业上市公司披露转让旗下房地产股权的相关公告。特别是2011年下半年和2012年,上市公司“退房”现象更加明显,有超过30家公司转让或剥离房地产业务。
进入2013年不久,云南白药便公告称,拟对外转让下属全资子公司云南白药置业有限公司全部股权。公司对此表示,筹划股权转让的主要目的是为进一步提高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使公司更加专注主业。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首家剥离房地产业务的医药类上市公司。2012年临近年底时,人福医药曾公告称,公司拟将房地产业务转让给第一大股东武汉当代科技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交易完成后,公司将退出房地产业务,不会对医药主营业务产生不利影响。
不仅如此,2012年中恒集团也做出了退出房地产业务的决定。公司表示,根据国家政策的导向和经营环境的变化,公司决定退出房地产业务。此后,公司于去年6月以协议转让方式将所持有的广西梧州中恒集团钦州北部湾房地产有限公司100%股权转让给柳州市政工程集团,交易作价8.5亿元。该笔转让价款已于今年1月全额收回。
除了医药行业外,其他非房地产主业的上市公司也在筹划逐步剥离旗下地产业务。创兴资源在去年年底时计划出售上海振龙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15%股权。公司称,这将有利于公司加快退出房地产领域的投资并向矿产资源开发的战略转型,降低房地产因素对公司的制约。此外,金发科技、西部矿业等公司也都“低调”淡出了房地产行业。
再融资困难重重
曾经是“香饽饽”的房地产业务,为何突然成为非房企上市公司的“雷区”?这背后折射出在调控政策影响下,上述不少公司是由于房地产业务出现了亏损,急于将沉重的包袱卸下。此外,“涉房”业务再融资艰难,这也迫使一些公司与房地产“划清界限”。
从云南白药转让的项目来看,该置业公司是云南白药于2006年4月出资设立的全资子公司,主营业务为房地产开发、城市建设投资以及相关项目开发,注册资本1000万元。置业公司全面负责云南白药集团整体搬迁项目以及配套生活区“颐明圆”项目的建设实施工作。该公司2011年总资产8.04亿元,净资产956万元;2011年1-12月销售收入2.15亿元,净利润仅为-111万元。显然,这种盈利局面难以让公司满意。
人福医药去年6月剥离的地产项目则包含控股子公司当代物业85%股权、位于武汉市东湖开发区郑桥村约300亩的房地产开发项目以及当代
科技委托公司经营的位于东湖开发区郑桥村约500亩的房地产开发项目。2011年当代物业的营业收入为612.05万元,净利润-309.03万元。2012年1-9月该公司的营业收入为578.47万元,净利润仅为-441.26万元。
“很多上市公司在剥离房地产业务时都提到了政策的影响,不少企业特别是中小规模的企业房地产业务出现了亏损。”某券商研究员表示,房地产业正在不断分化,市场集中度向大型优质房企集中,国企以及部分央企的优势更加突出,而一些小开发商被不断挤出,这迫使行业结构出现调整,从而加快一部分非房企上市公司的淡出房地产市场。“这将有利于房地产业的长远发展。”该人士直言。
业内人士指出,在调控政策的影响下,房地产行业的投机投资现象正在被逐渐遏制,这不仅指购房中出现的投机投资需求,也包括上市公司的“涉房”冲动。但与此同时,央企的优势也得以更加突出,资质优良的大开发商比中小规模开发商更容易获得融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