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激荡,十年变迁。我们经历了有史以来经济发展最快的十年。
中国酒店业的蓬勃发展史,于每一个历史节点,都承载着特殊的意义。这十年中,中国酒店业经历了2003年的“危情时刻”,经受住了国际金融危机和甲型H1N1流感的打击,同时也走过了让人雀跃欢喜的奥运年和世博年……逾10年的风雨兼程,让酒店业历练有加,生命力愈加旺盛。让我们一起回顾中国酒店业这十年走过的征途。
2003年 中国酒店业面临危情时刻
2003年,非典卷席中国。中国酒店业受到了整体性损失。业界人士均认为:“非典是建国以来对中国酒店业最大的打击,包括亚洲金融风暴等以往的一些事件造成的损失也无法与之相比。”
这一时期,大部分酒店都处在半休业状态,部分地方星级酒店甚至已歇业。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杭州等主要旅游城市酒店客房出租率全面下降。据对锦江、首旅、建国等国内酒店集团以及万豪、喜达屋、洲际等国际酒店集团的调查显示,各集团所辖酒店客房平均出租率较前一阶段大幅下降,营业收入明显减少,经营面临严峻考验。
截至2003年5月,全国共有五星级酒店167家,其基本经营情况是:1月至3月期间,营业收入累计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0%-15%(平均房价比上年同期增长8%左右);4月,营业收入比上年同期下降了60%-70%;5月,营业收入比上年同期下降了80%-90%(客房平均出租率约为10%),,而原先预测2003年4月至5月期间,客房平均出租率可约为75%-80%。
2004年 酒店业恢复增长
2004年,中国酒店开始恢复性增长,集团化竞争浮出水面。
同年4月17日,北京首旅集团、新燕莎集团和全聚德集团三家大集团宣布合并重组。
重组后,新燕莎集团和全聚德集团的国家所有权益11.72亿元资产整体划入首旅集团,重组将沿用首旅集团的名称,而企业著名的商标字号作为品牌予以保留。
这是自北京国资委成立后最大的一起国有资产重组案例。
2005年 全国星级酒店首次出现盈利
经历了1996年到2005年的“10年亏损”,2005年,全国星级酒店首度实现利润。
全国星级酒店的全年平均客房出租率达60.96%,比2004年提高0.34个百分点。2005年全国11828家星级酒店营业收入总额1346.69亿元,比2004年增长8.72%。在2005年增加的940家星级酒店中,四星、五星酒店增加214家,一星酒店减少52家,二星、三星酒店增加了674家,占据70%以上的增加值。区域结构方面,东部很多发达地区县一级都要有五星酒店,东莞镇一级行政单位都有几个五星酒店。中部基本上在地市级有一个五星酒店,西部省会级城市才有五星酒店。
2005年,中国五星级酒店平均房价为人民币806元,四星级酒店为人民币436元,三星级为人民币268元,经济型酒店为人民币180元。2005年三星级、四星级、五星级酒店平均入住率在69%-70%,经济型酒店入住率达到92%。
2006年 如家美国上市 经济型酒店受到热捧
由于入境游和国内旅游增长,2006年酒店业的经营继续呈现全面增长的态势,客房出租率和房价同时增长。
2006年7月8日,中国国家旅游局创建白金五星级饭店试点工作正式启动。经过多轮严格筛选和审核,北京中国大饭店、上海波特曼丽嘉酒店、广州花园酒店、济南山东大厦4家饭店入围首批白金五星级饭店创建试点名单。
同年10月26日,如家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登陆,融资超过1亿美元。随着如家登陆纳斯达克,中国经济型酒店上市的局面也由此打开。在如家之后,锦江之星、莫泰168等国内经济型酒店连锁企业也都排队等待。
2007年 中国酒店业保持持续稳定增长
1995年应该是中国酒店业经济效益最好的年份,之后便开始出现下滑。
1998年出现全行业亏损,2003年的“非典”则让中国酒店雪上加霜。
2007年,中国的酒店业经历了不同寻常的一年,继续保持稳定增长。
截止2007年底,中国星级酒店14326家,其中白金五星3家(北京中国大饭店、上海波特曼丽嘉酒店、广州花园酒店),五星361家,四星1631家,三星5534家,二星6158家,酒店客房数达到160万间,星级酒店直接从业人员超过160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