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解读永安百货等南京路上“老八股”的前世今生

   2013-05-07 新闻晚报4290

  聚焦“大马路转型”:步行街还有多少游客会进商场?

  上世纪90年代,南京路上有“好八股”,如今成了南京路上“老八股”。它们有些还活跃在资本市场上,有些虽然失去了名字、失去了代码,却以另一种形式重新登场。

  时装股份、华联商厦(永安百货)、第一百货、第一食品,这是四家A股上早已没有其身影的股票,正巧是当年大名鼎鼎的“四大公司”:先施、永安、大新、新新。前三者如今划归百联席下,借助“友谊股份”的整体平台重新在资本市场焕然新生。

上世纪90年代,南京路上有“好八股”,如今成了南京路上“老八股”。它们有些还活跃在资本市场上,有些虽然失去了名字、失去了代码,却以另一种形式重新登场。

  而第一医药、新世界、第九百货则十分幸运,它们仍有A股自己的名牌,在自留地上深耕劳作。

  这些股票正是南京路上的“老八股”。不过,随着新商业模式的快速发展,在物质丰富的年代里,这些老字号们如今却开始出现“成熟的烦恼”。电商来袭、购物中心和快时尚大热、经济下滑、消费需求改变……种种因素下,南京路上老字号遭遇业绩滑坡,甚至,南京路本身都出现了“商业定位”的尴尬。

  如今南京路人流辉煌依旧,但与南京路上每天蜂蝶般的人海相比,马路两边百货公司店堂内却是一派冷冷清清的空穴场面。这是当代百货业的宿命还是一次凤凰涅槃的机遇?

  “2013年是百货等传统零售业的改革年”,“百货公司确实碰到了发展当中的一道坎”。友谊股份董事总经理李国定对记者严肃地说:“不寻求突破,不寻求改革,那么百货公司就是死路一条。 ”

  在电商、购物中心、专营店异军突起的年代

  步行人多 不代表进店者多 进店人多 不意味消费者多

  老外端着相机蹲在入口处取景,导游带着大大小小的旅游团在此聚集,年轻情侣们手挽手晒太阳轧马路秀着甜蜜劲,铛铛车里坐满了游客悠闲过市……刚刚过去的“五一节”,南京路步行街上人流如织。一派繁荣景象令上海人和外来人都不得不感叹,这里真是热闹。

  表面的繁荣下,真实的南京路并不如外表看起来如此风光。这条被誉为“中华商业第一街”的大马路,如今在不少百货从业者和消费者眼中,剩下的仅是一种“虚假的繁荣”。

  人多,不代表进店者多;进店者多,也不意味着消费就多。真实的南京路上各家百货公司的销售情况是怎样的?记者调查发现,南京路百货商场进店率不足一成,步行街路人百人中仅3人消费。如此数字,将南京路上传统百货和老字号品牌向悬崖峭壁紧逼……

  ·今生篇·

  现场:店员多过顾客 记者经历“一人逛商场”

  节前一周,记者连续来到南京路踩点。每次踏上南京路,不论周末与否,不论时点如何,总能看到南京路两边来往的熙攘人潮,但这些游人,却并没有给南京路上的百货商家带来太多“收获”。

  从南京路步行街由东向西走,记者先后走进了宏伊广场、353广场、华联商厦、置地广场、永安百货、时装商店、世贸百联、第一百货、新世界等百货商店。得出的感觉颇为雷同,不管店大店小,新旧如何,店内的情况大多是职员多过顾客。

  在南京路上一家百货商店门口,销售员小姐正在向路人分发打折传单,但“接手者”寥寥。记者进入店内,一楼化妆品专柜几乎无人采购,仅有珠宝黄金柜台集中有数名消费者正在向店员咨询。

  专营服装的时装商店最近正迎来换季打折,一楼羊毛衫不少款式售价已经跌至百元。亲民价格引来不少顾客,整个层面大约有二三十位顾客正在挑选。 “不过,现在客流比起往年少了很多,而且非常明显。过去我们疯狂的时候,羊毛衫多到没法成列,只好一条铁链上串一排衣架,顾客来买衣服一买都是几件几件的。 ”时装商店常务副总黄蔚光对记者坦言。

  楼层越向上,顾客数越少,记者踩点数家南京路百货,真切感受到了这种尴尬:在不止一家百货店中,二楼朝上的楼层中,进入商店的顾客仅有记者一人。这种“凄凉”景象对比南京路上的人头攒动,显得尤为尴尬。 “一个月大半个月都过去了,销售额才完成1万多。 ”一位店员在与记者假扮的顾客交流时坦言,几乎4月份有半个月,这个店铺都没有一单生意。

  逛百货的人少了,店员的耐心和积极性势必下降。在记者连日的调查中,经常发现百货柜台中无人值守,甚至收银台都没有值班人员。临近柜台的店员凑堆聊天是常有的事,甚至还有导购坐在一边偷偷磕瓜子,玩手机。

  “南京路上百货公司整体销售情况都不太好。根本原因,并不是因为没有客流,而是由于顾客的进店率很低。”华联商厦办公室负责人徐经逸对记者表示。 “1997年步行街开业时,当时客流每天有100万人次。如今,南京路客流下降到每天70万人次。虽然依然是一个极大的数字。但现状没有这么乐观。因为70万人次中,进店人数很少,进店后有所消费的人数则更少。 ”

  食品店生意兴隆 价格实在有点虚高

  相比于百货店店员多于顾客的尴尬,第一食品从一早开门到晚上打烊,店内都客流如织,甚至在购物高峰时段,营业员都有些忙不过来。

  本次第一食品改造,恢复了沿街的橱窗和上世纪20年代的骑楼立柱式样,从外观上还对历史复原。而走进店堂,时尚绚丽的设计风格让人不禁眼前一亮:店堂以中国红为主色调,七巧板、中国画等中国元素点缀其间,开阔的大堂中厅颠覆了食品商店传统的“局促”印象,1至4楼垂直打通,中国风图案的圆球体吊灯错落其中。

  记者注意到,商店一楼主打高端进口食品,其中超过600种是通过自采方式引进,新鲜水果、鲜花等柜台更是首次在南京东路店亮相。商店2楼多为传统食品,南北货、卤味、生鲜鱼虾应有尽有。三楼与四楼则汇聚了咖啡、西餐等诸多餐饮品牌。其中三楼还设有“互动区”,放置了8个烹饪台,请专业大厨利用商场地道正宗的食材,现场演示美食制作,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

  的确,黄金地段停业8个月,损失销售额超过1个亿元。再斥资1.2亿元改头换面,第一食品这次的改造可谓“大手笔”和“颠覆性”。据悉,这次改造将营业面积从3000平方米增至1万平方米以上,全店有国内外商品2万余种,进口食品5000余种,整座商场堪称上海专业食品店的“巨无霸”,从视觉到味觉彻底颠覆原有的想象。

  当然,也有不少顾客兴致而来,空手而归,原因是价格“高高在上”。“店内食品应有尽有琳琅满目,不过价格实在有点虚高。 “比如进口食品明显比超市卖得贵,比如进口常温奶,价格要比超市贵几元钱。”几位特地赶来第一食品购物的顾客对价格颇有微词。更有人附议说,与其舍得花重金把商店打造得那么漂亮,不如用更实惠的价格让利消费者。

  调查:上海人不爱去南京路 试完回家买才是正道

  消费者来南京路的态度到底是如何,记者也作了一番调查。

  随机采访了20名南京路路人后,记者得到一个惊人的结果:20位被采访对象中,真正的上海人仅有2位,其余大多是从外地第一次来南京路的游客。20名被采访者中,仅有5位有在南京路购物的想法。其余则是外地游客慕名到南京路拍照留念,或是将此作为朋友集合地点。

  提及为何不买的原因,路人给出的答案重复率颇高:东西太贵、商品雷同、去网上买。

  几位从浙江来的中年阿姨告诉记者,多年老朋友聚会,她们首先想到了在南京路“碰头”,因为这里知名度高,大家都认识,接着会找一家茶馆坐下聊天,并不会去购物。 “我就是做服装营业员的,看到几个人结伴一起买衣服,多人多主张,这笔生意肯定做不成。”“现在商场的衣服随便一件上衣1000元,打对折也要500元,谁买得起? ”“衣服鞋子水分太大,价格都是虚标的,这些我们都懂的。同样一件衣服去小店或者网上买,价格砍掉三分之二都不止。 ”几位阿姨七嘴八舌说出了她们的心声。

  另一位被访问者自称是大学“研一”学生,她说特地来南京路逛街买衣服,不过每次都是去forever 21,Zara、优衣库等快时尚商店挑选衣物。“偶尔也去百货商场逛,但也是认准了几个衣服品牌去,在实体店试了衣服,再去网上搜同款衣服下单。 ”对于“试衣”,这位大学生直言不讳。

  记者还随机采访了几位年轻男士,他们多是旅游者。两位刚从苹果店出来的男士告诉记者,他们平时80%的日常用品,包括衣服、食品、日用必需等都是网上买,“因为方便快捷,价格也便宜”。偶尔遇到急需用的商品,才会赶去商店购买,又或者因工作需要而不得不配置几套体面的衣服,也会去商场选购。他们还特别提到了数码产品,虽然会先去实体店感受一下,但出于价格优势,依旧会去网上下单。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网络用户

305311

文章

429

阅读量

资讯分类

关注商产网公众号

查看品牌拓展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