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商业信息中心给出的数据显示,2012年,上海55家百货店累计实现销售305亿元,同比下降1.1%,是自2010世博年以来出现的首次负增长。 55家百货中,有53%的企业销售额同比下降,其中23%的企业销售额降幅达到两位数。在排前20名的百货店里,就有11家企业出现同比下降,其中4家降幅超过10%。
商圈林立分流人群、商品雷同无竞争力、“快时尚”攻城略地占百货资源,电商猛烈冲击改变消费模式“四面楚歌”之下,2013年,繁荣的南京路也难掩颓势。
南京路游人的调查,与百货业的销售数据不谋而合。
·问诊·
症结一:新商圈分流
过去10年,上海人买东西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去南京路,要么上淮海路。现在,不仅徐家汇作为新兴商业圈已经成规模发展,同时,各个社区都有了自己专有的区域商圈。中山公园、静安寺、陆家嘴、八佰伴地区、大宁、打浦桥、五角场、南方商城、莘庄……几乎在上海每隔三四公里,就能找到一家大型的购物中心。于是,南京路上就只剩下来参观“中华商业第一街”的外地游客了。
上海友谊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兼总经理李国定也表示,十年前中国百货商店一统天下,当时国内市场消费需求旺盛,商业零售的业态稀缺。而如今中国商业新型业态蓬勃发展。大型购物中心,奥特莱斯、快时尚、电商、专营店……各种商业业态的出现,大量分流消费者。 “在上海,已经在营业的大型购物中心已经超过100家,预计今年还会新开30~40家。大型购物中心那种吃喝玩乐住为一体的一站式商业形态,必然会分流一大块人群。 ”
此外,上海市商业经济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齐晓斋认为,原先南京路步行街一直是第一百货、新世界这块西段人气高,东边人气低的状态,但近年来随着东段年轻化购物中心的开业,以及改造后新外滩的亮相,逐渐有将南京路商圈的人气由西往东带的趋势。东段年轻品牌时尚中心的崛起,直接影响到了西段的人气。购物直接从地铁二号线“南京东路”站出,围绕南京路河南路路段逛到外滩折返,成了很多年轻人的路线选择。
症结二:千店均一面
业内表示,按照传统观念,百货公司应该是包罗万象的。解放初期的百货店甚至销售牙刷牙膏自行车。但如今,超市、零售家电的连锁业态出现,让百货业重新定位“精品百货”,实现重生。但这两年产品同质、品牌重叠的情况严重,百货业难有自己的特色,也无法在顾客中形成口碑。李国定同样表示,“过去是因为经营好,报表看,所以"千店一面、没有个性、营销模式单一"这些早已存在的毛病一直被掩盖了。 ”“租柜台、拿扣点的联营联销的模式,在我国百货行业中存在,甚至经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思路,要想改变,将会碰到很大的困难。 ”李国定坦言。
症结三:快时尚“吸血”
这两年,南京路还发生了一个很明显的变化,就是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以欧美为主快时尚品牌专营店。
南京路由东算起,FOREVER21取代了老介福,宏伊广场里有GAP,353广场开了ZARA和Mango,华联商厦里有优衣库,再过去还有美邦、ME&CIT、李宁三家旗舰店……这些快时尚品牌所侵占南京路的比例越来越高。 “作为百货公司的运营者,不一定喜欢这些快时尚品牌店进入自己商店。因为它们就像是吸血性经济,侵占大量资源,却无法对整体经营和档次带来很明显的帮助。反而会割断商店经营结构,分散店铺客流。 ”有百货经营者对记者坦言,快时尚采取的复制商品、快速扩张的策略,一定有新网点开出客流就将分散。长久来看,对商店培养出稳定、忠实用户没有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