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凯城“削藩”:梳理业务板块 减掉包袱重新上路

   2013-05-08 新浪房产5400


注:以上数据由乐居记者根据年报整理。

  5月3日,三份书面辞职报告躺在了嘉凯城董事会、监事会的办公桌上。公告显示,陈浩辞去嘉凯城董事、常务副总裁职务。辞职后,陈浩不再在嘉凯城任职;与此同时,朱利萍辞去嘉凯城财务总监职务。挑开官方理由,外界认为,最新的嘉凯城人事变动,或与一周前发布的2012年业绩有关。

  2012年报显示,嘉凯城2012年营业收入77.5亿,比2009年微增4亿,净利润却从12亿倒退至1.1亿。5月7日,嘉凯城报收3.33元,甚至低于当年3.9元的重组增发价,依此计算的市值仅为60亿,仅为重组完成时的1/6。

  梦想照进现实,异常刺眼。2009年10月,浙商集团牵头重组国际嘉业、中凯、名城三 家地产公司,借壳*ST亚华上市。新上市公司在上述三家公司名字中各取一字,冠名嘉凯城,并高调提出“未来五年市值和资产规模双千亿”的目标。

  对嘉凯城而言,尽管2010年横空出世的调控常被视作托词,但自身难辞其咎。嘉凯城董事会办公室副主任张振坦承,“嘉凯城发展不好,并不完全归咎于外部形势”。2010年激进买地400万平米,土地储备翻番却遭受销售不给力,嘉凯城应对调控时节节败退。

  “我们感觉到还是深耕长三角比较好。”今年初,嘉凯城副总裁李怀彬在接受记者专访时如是说,经历两年多的困顿后,这家国资背景的上市房企正在通过整合来厘清未来方向,并付诸权力“上收下放”、业务板块再梳理,以及剥离“不良”资产,以求减掉包袱重新上路。

  从邦联制走向中央集权

  在2012年6月以前,嘉凯城犹如邦联制国家,虽然有统一的法人实体,但旗下的嘉业、中凯、名城“主权”独立。

  杭州地产界一位资深人士认为,从各取一字组成嘉凯城,就可以看出这家房企的合并上市是走平衡术,只是简单的拼合,很难形成合力。

  去年6月开始,嘉凯城正式启动三家公司联合上市之后的整合,对管控进行手术。按李怀彬的说法,就是权力的“上收下放”。

  “经营决策、战略布局、财务控制、投资权限、绩效考核、人事任免全部上收。”李怀彬告诉记者,工程管理、营销、开发进度则会大幅下放,嘉凯城不再操盘具体项目,“以前像青岛、武汉等外地项目都是总部直接管理,今后全部划到区域公司。”

  嘉凯城已经成立三家区域公司,集团所有纯房地产开发业务均授权区域公司操盘。其中,名城改名嘉凯城浙江公司,中凯改名嘉凯城上海公司,嘉业改名嘉凯城江苏公司。

  与此同时,现有项目也按区域重新划分,例如,嘉业在湖州的龙溪翡翠、中凯在杭州的东方红街都划给浙江公司管理考核。嘉凯城在全国扩张时期拿的地块——此前由集团直接管理——也将重新划分,如武汉巴登城授权浙江公司管理,山东项目授权上海公司管理,海南项目授权江苏公司管理。

  嘉凯城决定快速淡化“名城”、“中凯”、“嘉业”三大子品牌,集中力量加强嘉凯城的品牌建设,此做法普遍得到认可。杭州资深地产人士胡军辉表示,“嘉凯城以往两年传递给同行的,始终是一种模糊概念与面目。”

  截至目前,嘉凯城的架构已规划完毕,记者在其官方网站上看到,所有项目都以嘉凯城的统一面目示人,隐匿了三家子公司的名头。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网络用户

305311

文章

540

阅读量

资讯分类

关注商产网公众号

查看品牌拓展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