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业面临产业困境图书批发商可能转型

   2006-06-12 7680
“书店越开越多,出版的图书也在不断增加,但图书的发行和销售已经明显不如从前了。”北京某书店社科类负责人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感慨地说。他以自己所在的书店为例,今年前3个月,思想学术类图书种类比约去年同期增加30%,可是每种的平均销售数量却降低了10%左右。 

  该负责人的感叹并非空穴来风。据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非国有书业工作委员会刚刚推出的2006年产业观察报告——《中国书业:产业困境与整合之路》显示:2005年,书业动销总品种在70万种左右,而5%的畅销品种占据了53.35%的市场份额。2005年店面的实际销售额增长率为7.34%,相比2004年11.80%的增长率,下降幅度明显。今年看来,店面的实际销售额增长率依然在持续下降。 

  出版结构依旧原创不足 教育出版最宜并购重组 

  从出版结构来看,出版业对教材依赖局面依旧。从图书销售品种变化来看,依然呈现“硬的硬,软的软”的不合理现象,表现为“刚性需求”的教材仍然是图书销售增长的主力,而代表了软性需求的大众图书滑坡的趋势加剧。另外,教辅、少儿、生活类图书60%至70%的内容雷同。学术书、专业书的水准不高,同质化恶性竞争、跟风出版依然盛行。 

  根据一位业内专家对几十家出版社的走访,出版社库存量已是当年销售的两倍,是当年回款的4倍;超过一年的库存占60%,70%的出版社资不抵债。由于下游的回款慢,出版社给作者的稿酬(或版税)支付变慢,反过来又导致出版社原创不足、消费者拉动能力减弱,消费拉动不足这样的“三角债”关系。 
  目前,出版企业、大书城求大上规模心情极为迫切,依靠物理打捆、行政重组拼凑成大型集团,这种模式在中国出版模式泛化的情况下极易走入歧途。未来大的书业企业有什么样的特征呢?该报告预测说,未来书业中大型出版企业在两种格局下最为可能出现:一是打破文化产业分割控制条件下的大型传媒集团,如美国的新闻集团,这样的集团常常包括杂志、报纸、影视等,其性质和范围是超越书业的大传媒集团。二是在出版领域中的教育出版领域,最有可能出现大的出版集团,产业集中程度与出版类别是高度相关的:在教育出版领域,出版利润较高,教育出版也最适合由并购带来的客户资源重组,资本并购相对活跃。因此大集团化是普遍趋势。 

  民营渠道增幅下降 图书批发商可能转型 

  据起草该报告的课题组对30多家书业企业的经营状况调查表明,70%的经营者经营状况呈现下降趋势,10%基本持平,只有20%的经营者经营状况出现增长。同时,80%的经营者表示现在的经营比以前更困难了。 

  由于民营图书策划公司受政策影响,去年畅销书的销售册数下降30%至50%。截至目前,多数省新华书店完成向紧密型连锁转型。数据表明,他们在当地大多占据着60%至70%的市场份额,新华书店在其所在地区的竞争优势在加强,并出现跨区域连锁尝试的迹象。而民营渠道增长率大幅下降,很多地区的连锁销售店销售增长率为零。 

  由于书业已经从内容和渠道主导的时代,过渡到了消费者主导时代,但是整个行业从上游的出版商到渠道,到中盘也好,整个都没有按照这条路线来进化。该报告预测说,图书批发商在未来两三年内有可能向区域服务商和服务终端用户的书店转型。

  (中国文化报)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网络用户

305311

文章

768

阅读量

资讯分类

关注商产网公众号

查看品牌拓展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