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文化城,或许是王健林“文化帝国梦”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当人们的视野还集中在万达商业地产艰难上市路时,王健林已从哈尔滨出现在了合肥。继上个月28日哈尔滨万达城投资200亿后,28日上午,万达集团与合肥市政府签署协议,在合肥投资建设万达文化旅游城,项目总投资超300亿元。
据王健林介绍,万达城未来十年或将在国内布局7-8个。照此推算,万达城意味着平均每一年或将出现一个。如此迅猛地发展势头,除了外界担忧的资金承压问题,万达在文化旅游板块的经验才刚刚开始,能否经受大体量、多业态、巨额规模资金的持续投入以及城市“消化能力”是否吻合等也备受质疑。
王健林曾说,“任何行业都有天花板,唯独文化产业没有天花板。”尽管对此说法外界看法不一,这个构建在钢筋混凝土中的“文化帝国”着实在一步步建立,并且正狂飙式地前行。
万达文旅集团副总裁莫跃明曾在接受新华网记者采访时称,将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将文化产业发展到万达集团半壁江山的水准。不同于万达广场,赋予文化等多层含义的万达城在未来会成为核心板块。
提到万达,便会同“速度”联系起来。无论是万达广场、酒店、院线还是如今的文化城,万达扩张的速度都显得惊人。而王健林曾放言的“万达进入的领域,谁都别想做老大”也同样让人“期待”。
继哈尔滨、南昌、大连等地之后,5月28日,合肥成了又一个与万达集团签约文化旅游城项目的城市。项目总投资超300亿元,其中文化旅游投资190亿元。据了解,万达城未来十年或将在国内布局7-8个,主要在国内重点城市及珠三角、长三角等地选址。
王健林曾坦言,国内现状是“有文化的没产业,有产业的没文化”,“大家不知道怎么把过去政府补贴的文化发展成依靠市场自己能够收支,再度发展的盈利性企业”。
这句话或许无意中也道出了不少开发商在转型过程中,依托某些之名行地产之实的心态。然而,万达并没有因为这句话而免受质疑。业内有人认为,万达做文化依旧是为做地产,主要目的是圈地和融资。
“这种说法恰恰是说反了,因为做地产才有能力去做文化。”王健林回应。
多大的“消化能力”才能承受?
王健林曾表示,万达2012年的文化产业总收入将达到200亿元,成为中国最大的文化企业。万达将在5年内使文化产业年收入翻一番,超过400亿元,进入全球文化产业的前50强。2020年万达商业地产的收入比重将降到50%以下,彻底实现转型。
在王健林的“文化”蓝图里,这是一个涵盖了旅游和文化大概念的旅游文化城,会包括舞台秀、电影娱乐科技、大型游乐主题公园等概念。而在这个概念下,每座万达城的投资都至少会在上百亿元以上。
业内人士称,与房地产开发的资金进出相对快速相比,文化产业投资额巨大,投资回报期长,很难“赚快钱”,上百亿元的投资如若不能迅速带来预期收益,将会给万达带来巨大的资金压力。
相较巨额的投入或带来的资金压力的担忧,如此大体量的业态,万达涉足的每个城市,是否能与当地的“消化能力”相吻合,而不致留下后遗症等问题仍受质疑。
对于已经见诸报端的,无论是哈尔滨万达文化旅游城还是合肥万达文化旅游城都显示这样的数字,建成后,最大接待量预计每日达10万人次,可同时容纳5万名游客,预计年接待游客2000万人次。如此惊人的数字需要多大的承受能力,不得而知。
面对文化概念的强势袭来,王健林的“文化自觉”也在不断深入,万达文化城也正以强劲的势头“开花”。然而,这个“文化帝国梦”到底如何构筑?贴上文化标签后的万达到底以怎样的姿态和速度前行?万达的“文化航母”到底能走多远?问题的答案,或许只能交给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