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宁高宁到王印,华润置地在近十年间不断发展壮大。如今,统领华润置地发展的重任落在了吴向东肩上。
6月17日,华润置地正式公布,王印将辞任公司董事会主席、执行董事、提名委员会主席以及企业管治委员会委员,以便专注于华润集团副董事长的职务。
与此同时,华润置地将委任吴向东为董事会主席及提名委员会主席;委任唐勇为执董,并代替吴向东出任董事总经理;另委任王宏琨为执董、副主席。
资料显示,王印现年54岁,于1984年加入华润集团,在2001年8月至2009年6月间担任华润置地董事总经理,于2009年6月获委任为华润置地主席。
相比王印,吴向东更为年轻,现年43岁,于1993年加入华润集团,并从2009年6月开始担任华润置地董事总经理,此前则为华润(深圳)有限公司总经理、华润置地常务副总经理。
从宁高宁到王印
作为华润集团下属的唯一一家房地产上市公司,华润置地也由此成为华润集团房地产业务的核心运作平台。
华润置地的前身源于任志强创立的北京华远股份,1994年12月,华润集团通过收购华远股份进入地产,1996年11月,华润置地在香港成功上市。至此,华润置地开始了在房地产领域的迅速发展。
在这期间,宁高宁作为华润集团的掌舵人,在带领整个集团于啤酒、零售、纺织等多个跑马圈地的同时,华润置地也顺势走出北京、开始了全国化布局。
其间,在住宅领域,华润置地还确立了以凤凰城都市精品系列、橡树湾学府系列为样板产品线的开发模式。
而更为重要的是,在宁高宁的带领下,华润置地所承担的地产业务还与华润集团旗下的零售产业等逐渐形成整合之势,在异地扩张的过程中开始形成战略协同效应。
在宁高宁于2004年底调任中粮集团后,王印先是协助宋林至2009年6月,然后又正式率领华润置地在集团协同战略下逐步壮大起来。
从2004年以来,华润置地开始改变以往专注住宅地产的开发模式,从而转型以商业地产开发带动住宅地产。而这背后,其实是集团的大力支持,也就是华润置地一直在实行的“孵化战略”。
该战略具体实施是在2005年。是年,华润置地逐步接受母公司华润集团的商业地产注入,开始发展投资物业,其中深圳华润中心一期的万象城更是成为国内高端综合体的一个标杆。
虽然从业绩表现看,华润置地在宁高宁和其后王印的带领下,在内房股中并非最突出者,但由于二者均是财务出身的决策者,从而使得华润置地拥有极强的财务控制能力,各项经营指标均较突出。
而在此时王印卸任之际,华润置地今年前5月的签约额已达286亿元,同比大幅增长79%,已达到全年销售目标570亿的五成。
如此业绩表现,对继任的吴向东来说,无疑是一个好的起点和开始。
吴向东的重任
如今的华润置地,无论是规模还是管控体系、以及财务指标在所有房企中均算优等,但在当前内地调控从严的背景下,其进一步发展仍面临不小挑战。
就华润置地发展较为成功的商业地产而言,在这两年国内商业地产整体超常规发展、且泡沫渐现的形势下,其能否独善其身值得忧虑。
纵观华润置地2012年的商业地产开发过程,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缩短了商业项目开发周期,且逐步提高了商业地产的比例。
然而,这一改变无疑对华润置地的资金要求极高,虽然其一直有集团“孵化战略”的支持,但华润置地是否应该逐渐减少对其依赖程度,目前看来视乎值得商榷。
另外,在商业地产的具体开发模式上,如今的华润置地品牌众多,拥有万象城、欢乐颂、印象城等,其中万象城更是拥有较高知名度,且开始布局全国。
但在扩张的过程中,如何按照不同市场定位主打不同品牌,从而实现分工明确,有条不紊,华润置地或许也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除商业地产外,华润置地在区域布局方面或许也将面临挑战。
据不完全统计,在2011年以前,华润置地主要在核心城市及城市中心区拿地,但从2011年开始,华润置地开始加大在三四线城市的布局,其当年新进入的8个城市中仅1个为二线城市。
对此,相关分析人士认为,虽然在国家推动城镇化的过程中,三四线城市机遇不小,但同样也面临风险,因为三四线城市整体市场需求有限,在房企大量进入的背景下,今后极易形成供过于求的局面,这无疑值得房企注意。
另外,此前还有市场消息指出,华润置地今后的战略重心可能逐渐南移,其计划在深圳投资1000亿打造6大发展项目,其中多以城市更新项目为主。
然而,深圳城市更新项目的最大难点在于前期谈判及拆迁工作极其复杂和漫长,之前因拆迁工作不顺利而进退两难的案例并不少见。
对此,市场人士还是不无担忧的指出,尽管华润置地有央企背景,且有庞大资产做支撑,同时有万象城成功的案例,但其同时大规模推进这些旧改项目,还是难免在资金、管控方面遇上难题。
当然,面对以上问题,华润置地确实有成功的经验,其本身也有足够实力,但能否像之前宁高宁和王印掌舵一样,使华润置地的发展再上新台阶,这就得看吴向东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