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盛创始人钟廷森重掌大权 对中国区百货店“动手术”

   2013-06-21 北京商报8140

  外资入华第一店,并长时间占据国内百货门店数第一宝座的百盛集团,拉开了调整大幕。昨日,北京商报记者获悉,随着百盛创始人钟廷森重掌大权,百盛开始对中国区门店“动手术”,中小型百货店成为主要对象。包括最近关闭的贵阳鲜花店,百盛近期已经连关三店。

  创始人复出救场

  根据百盛集团公告,年近七旬的钟廷森于5月31日重掌百盛,随后贵阳鲜花店正式关闭,再加上去年7月关闭的上海虹桥店和贵阳金凤凰店,百盛已在近期连关三店。这导致百盛近一年内的门店纯量增长数仅一家。

  一位接近百盛集团的人士告诉北京商报记者,贵阳鲜花店并非生意不好,闭店是出于钟廷森复出后对百盛中国区业务调整的需要,未来还可能在全国范围内对更多门店进行调整,包括一些门店的开关以及业态的重新组合。有分析人士认为,目前已关闭三家门店的经营面积均在1万-2万平方米,属于中小型门店。未来,百盛有可能将更多精力投入到面积5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门店,1万-2万平方米的门店改造意义不大。

  小店模式过时

  百盛走到了变革的十字路口。去年,百盛销售额172.1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4.8%,同店销售增长了0.4%,但净利却下降24.2%,由2011年的11.23亿元跌至8.5亿元。与2009年的9.1亿元、2010年的9.9亿元净利相比,百盛集团也遭遇上市八年来首度净利下滑。

  曾在7-11、新世界百货任高管数十年的零售业专家林财添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在百盛入华之初,由于知名品牌数量有限,百货企业的门店多在1万平方米左右。“现在小型门店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当环境可以容纳大型门店时,这些当年赚钱的小型门店已经成为包袱,因此资格越老的品牌问题越多。”林财添表示,由于小型门店品牌容纳度有限,导致品牌重叠性过高,做不到差异化,注定将被市场淘汰。

  在上海通略零售业顾问公司董事长沈建国看来,近三年来,百盛也不是没有意识到问题, 并开设了大店,但百盛对市场新的消费需求却没有与时俱进。“商场没有打造出一个新的定位模式,使百盛不但失去了领导地位,也失去了模式地位,一成不变的‘商业模式’导致盈利能力大减。”

  业态十年少变化

  根据百盛集团的财报,百盛一季度同店销售、毛利率等纷纷下降,销售额增速也仅2.1%。在一季度49.7亿元的销售额中,时装与服装类别占到总销售额的47.2%,化妆品与配饰类别则占到42.1%,另有4.4%的零售额来自家居用品与电器,余下约6.3%由食品和鲜货贡献。从财报可以看出,百盛的业态组合方式与十年前几乎没有变化,在餐饮、娱乐和休闲等体验型消费项目上并无扩张。

  反观与百盛同时期进入北京市场的百货店,如新世界百货和汉光百货(原中友百货)等,均已做出了明确的调整,如新世界近两年来一直在增加餐饮、休闲业态的比例,并在北京多个区位形成了连锁呼应;汉光百货也在日前提出将进行大规模调整,增加休息区、提升购物环境。反观百盛集团在北京市场的表现有些江河日下。除了首店百盛复兴门店较为强势外,百盛东四环店因为物业方频繁更换大伤元气。最新开业的百盛太阳宫店尽管号称销售业绩颇佳,但据了解,由于没有销路,黄牛都不愿接收这家门店的购物卡。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网络用户

305312

文章

814

阅读量

资讯分类

关注商产网公众号

查看品牌拓展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