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电影票房收入从2002年的10亿元左右起步,突飞猛进到2012年的171亿元,一直保持了年均30%的高速增幅,而《泰囧》、《西游降魔篇》等国产电影轻松突破单片10亿元票房,更是引爆了资本市场对相关个股的关注。华谊兄弟是行业内最早登陆创业板的公司,
产业链运营最为齐备,受到不少投资者青睐。然而,它可能并未如预期中的那么美好。
华谊兄弟以“提供优质娱乐内容”为核心,致力完善从“渠道”到“衍生”产业链布局,电影和电视剧构成了华谊兄弟所称的“内容”板块,也是最主要的盈利板块,但是这两项业务真的赚到了“钱”吗?
孱弱的经营性现金流
由表1可见,华谊兄弟的经营性现金流历年均小于净利润,甚至常为负数。资产负债表显示,日益膨胀的应收账款、预付款项及存货占用了公司经营的大部分资金。而这些科目就是由公司目前最主要的电影和电视剧业务产生。
光线传媒、华策影视在内的所有影视行业上市公司的经营性现金流普遍不佳,主要原因是影视行业独特的生产和销售流程。">
事实上,除了华谊兄弟,包括光线传媒、华策影视在内的所有影视行业上市公司的经营性现金流普遍不佳,主要原因是影视行业独特的生产和销售流程。
电影和电视剧必须先投入大笔资金进行制作,在此期间,拍摄中的作品无法取得现金流入。一般而言,电影拍摄工作需持续 3-5个月,再加上一定的后期制作时间,等到影片公映后,由影院售票卖钱,票款一般在影片上映后3个月左右才结算完毕。电视剧同样如此,而且制作发行周期甚至可能长达一年以上,需先由电视台或者广告公司取得广告收入后才与制片方结算,销售回款期也更长,通常为一年以内。这样就造成了电影制作方在产业链上最先付钱,形成存货和预付制片款,又最后收钱,形成了应收账款。加上公司成长的要求,资金占用压力更大。
这也可看出制片业天生具有不稳定性,自一开始,就处于投入和票房不对称的矛盾中,投入是一定的,但是收入是未知的。为了吸引观众,高投入的、制作精良的大制作则必不可少,此外,还需要庞大的营销支出。而从影视产品本身来看,由于属于文化创意产品,内容的多样性必然带来不稳定,消费者偏好永远在变化,制作人无法一直准确预测,这就造成了影视项目的波动性。自然,这一规律在华谊兄弟身上也得到体现。
波动的“内容”
虽然中国的电影票房年均增长30%,但华谊过去五年的电影收入数据(见表3)显然没有跟上市场整体的增长,而是不断起伏。这不奇怪,电影市场里一直会存在热点,但并不代表着公司一直能抓住热点,从而取得票房收入。而且电影板块的毛利率也不稳定,最高到了51.47%,最低有33.06%。即便某些年份票房收入很高,但如果投资成本更高,公司也无法能获取较大收益。总之,市场整体的增长,不代表公司收入的增长,公司收入的增长也不等同效益的增长。
电视剧业务收入数据相比电影业务则呈现稳定增长的态势,不过近年来增速放缓,同样的,毛利率也是巨幅波动。
影视业务的波动性一直是国内外公司头痛的问题,波动性的两面则是高风险和高回报,经验数据表明,80%电影投资是亏钱的。由于影片投资规模越来越大,几部影片将公司送上天堂或打下地狱的例子并不少见。2002年,米高梅斥巨资投拍的战争大片《风语者》票房惨败,公司高层被迫辞职,2005年被索尼收购,但后来一直没有推出成功的影片,又积欠了40亿美元的债务,最终,米高梅于2010年宣布破产。2005年,梦工厂公司的《红眼航班》和《逃出克隆岛》票房惨淡,立刻陷入资金困境,后被派拉蒙收购。
国外的现实状况是,影视巨头无不被收编到巨型传媒集团里,哥伦比亚归属了索尼;华纳变成了时代华纳;新闻集团拥有着20世纪福克斯;维亚康姆收购派拉蒙;通用电气掌握着环球,正是多元化的传媒集团提供的稳定充足的资金平衡了影视业务的高波动性。
观众偏好的不断变化已令影视公司的收入难以预测了,再出于商业机密的考虑,上市公司很少披露关于影视作品的投资成本、投资比例、合作方式、分成方式等条款。
即便披露了上述信息,由于影视作品的成本是按照当期确认收入占公司自身预计总收入的比例来结转,这样为公司调节业绩提供了一定空间。因此,投资者想要准确预测影视公司业绩成了件几乎不可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