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sco等外资超市陷困局谁来接盘?业内再传华润将收购Tesco,中粮以9000万美元买下乐天玛特。
近日,Tesco(乐购)中国业务将出售的消息再次传出,本次将要接盘的主角变成了去年大卖场超市销售额排行榜中的榜眼——华润万家;而爆料中还提到,中粮集团以9000万美元的价格买下韩资的乐天玛特超市。广东省社会科学综合开发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境外热钱的专家黎友焕指出,近年来零售业不景气,外资欲出售中国业务,而国内龙头企业为扩大规模,也愿意接盘,未来这类情况会有所加剧。
Tesco不对市场传闻评论
近日,电商业内知名人士龚文祥于微博上爆出一段对话截图,内容提到“听说乐购卖给华润了”,而“乐天玛特卖给中粮了”,龚文祥附言称中粮已完成对乐天玛特的收购,金额约9000万美元。对此,另一微博网友“何建华_711”评论,早有传言要收购外资超市的华润和中粮,因此前某家外资超市报价60亿美元,高出心理价位,收购无果;于是200亿以下规模且频频关店的乐购和乐天玛特便成了最优的对象。但他认为,9000万美元的估值应该不准确。
昨日,新快报记者分别联系上述企业。据此前媒体报道,Tesco对于被收购传闻都矢口否认,但昨日Tesco广州相关负责人给记者发来Tesco总部回应,“Tesco不对市场传闻做评论”;华润万家方面仍不置可否,广州相关负责人表示“不清楚”。而中粮集团新闻发言人殷建豪告诉记者,“没有听说有此事”,至截稿乐天玛特方面未有任何直接回应。
广东省流通业商会执行会长黄文杰告诉记者,Tesco与乐天玛特近年确是发展受阻,寻求一些机会出售国内业务属正常现象,“以Tesco为例,虽然在欧洲业务不错,但国内业务平平,此前亦有动作逐步退出美国和日本市场。对外资企业来说能立即套现,总比惨淡收场好,”而上述两家外资超市是否会由华润和中粮分别接盘,还有待观望。但他同时提到,华润会收购同行扩张规模,中粮为多元化业态收入零售业务,也都在情理之中。
规模不够无法与巨头抗衡
从去年开始,Tesco、乐天玛特等外资超市的欲出售中国业务的传闻比比皆是,而华润、中粮、康师傅等企业都曾被传为接盘方。龚文祥微博中进一步爆料还提到,“本来是苏宁准备收购这2家的扩充品类及做电商需要的,价格问题没谈拢”。
外资超市在国内“水土不服”,再加上去年以来受大环境影响业绩不容乐观,Tesco亦深陷其中,频频爆出关店、裁员的丑闻。去年12月,乐购承认在中国区进行人员调整,有媒体报道称两轮调整裁员人数达总部职能人员总数一半之多。与此同时,乐购去年共关店5家,今年上半年又关店1家,传下半年还将再关2家。据2012年国内超市大卖场销售额数据显示,Tesco销售额25.6亿元,居第11位,同比增速仅16%,而前十名平均增速达21.99%。资料显示,2007年底通过收购万客隆全部股权的韩国乐天集团旗下的乐天玛特经营情况也不佳,且未进入排行榜中。
黄文杰分析,超市售卖的商品标准化程度高,地区差异性小,企业往往容易在价格上相互竞争;规模大的超市在采购上有优势,商品定价能更低,在覆盖面上也大,具有较强竞争优势。很多外资进入市场较晚,无法做到一定规模,所以竞争能力弱。因此,被收购并不是外资超市的问题,而是规模不够的超市无法与行业巨头抗衡的问题。
他还提到,以2012年销售额排行榜前五名的企业为例,大润发、华润万家、沃尔玛、家乐福规模够大,永辉超市产品具有差异化,所以能在竞争中保持优势。而百佳、中百等在某区域精耕市场的企业也能在激烈竞争中突围,“行业进入洗牌的阶段,强者会越来越强,像Tesco、乐天玛特这样无法在规模化、区域化、差异化等方面有竞争优势的企业都将面临问题。”
■专家视角
收购并不是赚钱的买卖
行业中的并购已不是新鲜事,前有沃尔玛收购好又多,大润发与欧尚的合并,华润万家收购苏果超市等,“目前情况下的收购并不能给企业带来直接的利润,收购或成为包袱。”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企业管理与决策科学研究所所长林平凡指出,受电子商务冲击,线下零售份额有所缩小,企业通过收购带来扩张,会承担一定风险。黄文杰也提到,“以Tesco与乐天玛特为例,现在的盈利情况存在问题,并不是赚钱的买卖。”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传闻中将接盘Tesco的华润万家的母公司华润创业2013年一季度销售增速及核心净利有所下滑。据华润创业2013财年一季度财报显示,销售额同比上升8.4%至361.53亿港元,零售、啤酒、食品及饮料业务销售额同期分别同比上升7.3%、13.3%、-5.7%以及56.4%,增速下滑;而2013财年一季度公司核心净利同比下滑3.9%至5.67亿港元。另外,公司零售业务2013财年首季度同店销售增长为2.9%,较为疲弱。国泰君安研究员许智程认为,公司具有由潜在收购带来的正面催化剂,但是业务线分散,其整体恢复需要较长时间。
即便如此,华润万家等企业仍要通过收购来扩张,黄文杰认为,正如国内家电行业的竞争,国美与苏宁等巨头在上万家竞争者中取胜,正是规模效应,“在行业洗牌阶段,做规模比考虑眼下的盈利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