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传统写字楼的三大短板
短板一:过于依赖地段,配套严重落后
有一种说法认为,传统商圈型写字楼的鹊起,是它们本身的配套齐全,专家认为这是误读。
虽然在建设之初,这些写字楼大多并没有高档酒店、餐饮等相应的配套规划,但他们却不约而同选择了当时周边配套最为齐备的中心区。依托这些“好邻居”,他们才有了自身的大发展。“貌似它们自己成就了自己,实际上是地段成就了它们!”但随着商务需求与城市规划的升级,许多中心区老写字楼已经疲态尽显,或项目楼龄太长,物管水平跟不上,部分硬件老化;或交通、餐饮、车位等一系列“城市病”成为困扰其发展的主要因素。
短板二:功能单一,商务性能奇缺
戴德梁行一份研究报告指出,伴随着经济发展,城市综合体已呈遍地开花态势,但其中大多数的运行模式以住宅为主,住宅和非住宅物业的比例为1.7:1。各城市综合体中的“商”性偏少。
不少写字楼办公区形式太过单一,只能办公,没有配套而言。即使有些写字楼周边配套较完善,但没有统一的管理,档次也难以平均,局限性依然很大。分体时代必须要向连体时代转换,而且硬件与软件要上规模、上档次,才能满足发展需求。
短板三:服务粗放,无法与国际接轨
近几年,在香港、上海等国际一线城市逐渐流行起来一种“服务式写字楼”。在这类写字楼里,物业单独设立服务中心的操作模式更是广受推崇。商务中心能够推出国际商务办公服务体系,替客户提供专业性的礼宾接待、商务租车、鲜花速递、会议洽谈等各类人性化的服务,让企业的商务酒会、派对活动能够轻松搞定。
此外,这类服务中心会特别安排政府窗口服务,有专业人员定期驻场,可以提供工商注册、税务、组织机构代码证等代办服务,也可代办财政等政策扶持事宜以及政府各部门办事咨询,相当于设立了一个小型流动性的市民中心,让客户省下了很多跑腿时间和精力。但记者发现,这类服务在传统写字楼中难觅踪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