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地大量停工、烂尾楼林立 鄂尔多斯政府债务知多少?

   2013-08-05 华夏日报3480

  “年财政总收入800余亿元,欠债3000亿元”。当这样对比悬殊的数据被报道出来后,鄂尔多斯瞬间陷入到巨大的舆论漩涡之中。在美国汽车重镇底特律宣布破产的背景下,鬼城鄂尔多斯的标签被更改为“债城”,破产危情乌云压顶。

  不仅如此,鄂尔多斯东胜区政府向企业借款15亿元用来“发工资”的消息也在疯传。而同一时间,审计署又启动对地方债的大审。对此,记者奔赴鄂市进行了调查。

  “没有,没有,不可能有那么多,我认为不会超过1000亿元。”7月31日,东胜区财政局副局长戴宏奎接受记者采访时,连声否认相关传言。鄂市财政局局长刘建勋没有直接回应全市债务总额问题,仅称具体数据目前正按审计署的最新统计口径核实界定中。

  而针对“政府借钱发工资”消息,鄂尔多斯市财政局在发给记者的说明中称,的确曾向伊泰集团借过15亿元,但不是用来发工资,而是全部用于了民生事项支出,所借资金已如期偿还了。

  不过,记者在鄂尔多斯调查发现,前期造城运动引发的债务问题已经拖累当地经济,众多被拖欠工程款的企业陷入困境,这场由债务引发的经济危局或将继续发酵。

  借钱,但未用于发工资

  上述报道将鄂尔多斯称为“债城”之时,还爆料称,2012年底,东胜区政府为了给公务员发工资,向辖区重点企业伊泰集团借款15亿元。

  8月1日,记者前往伊泰集团求证此事。当日适逢集团董事长张双旺70岁寿辰,他对记者表示,2012年底,鄂市政府领导对他说,因为财政紧张,希望伊泰能借款15亿元,“我当时就表示,借钱可以,但要按时还。结果去年12月底借,今年3月底就还了。”

  张双旺特别向记者强调,15亿元的借款来自于集团,而非股份公司(即伊泰B股)。据张双旺介绍,当时有传言称他为了躲避政府借钱而跑到了美国,并有意将总部搬离鄂尔多斯,“这完全是瞎说八道”。他解释称,去美国一是探视在那边读书的孙子,二是治疗气喘的毛病;搬迁总部更是经不住推敲,伊泰在鄂尔多斯土生土长,市、区政府对企业都不错,再加上现代科技发达,即使企业加大对外投资,也无搬迁总部的必要。

  针对传言伊泰集团还给东胜区政府借款一事,张双旺表示,其实是伊泰为区政府下属企业融资提供担保,“这是很正常的企业行为。”

  在发稿截止前,鄂市财政局给本报记者发来特别说明称:经认真调查核实,该市各级政府从未发生因发放工资问题向企业借款事宜……2012年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为375.5亿元,全部为地方的“真金白银”,而同期全市用于工资支出为82.8亿元,仅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22%。上述相关数据充分说明市财政完全有能力保证工资支出需要,没有必要向企业借款发工资。

  那么政府为什么借钱?公务员工资能如期发放吗?

  鄂市财政局介绍,2012年底临时向伊泰集团有偿借款15亿元,用于了部分旗区支付农民工工资及重大民生事项支出,所借资金已按约定于2013年3月份如期偿还。

  戴宏奎则表示,截至目前,东胜区还没有出现拖欠公务员工资的情形,“包括公务员在内的财政供养人员的工资都是当月发,7月份的工资前几天已经发放。”

  不过戴也承认,过去发放工资的时间是月中,现在改为月底了。

  悲惨的工程款

  如果说,在地方性债务积聚膨胀的背景下,公务员还有保证的话,企业的状况,尤其是有“烧钱”的大工程项目的企业就没这么幸运了。

  “我们有4个月的避暑黄金期。从去年开始,政府就提出了将东胜打造成避暑休闲之都的发展思路。”戴宏奎介绍说。记者在东胜区采访当天,该区旅游局、文化局等单位赴持续高温的杭州推介旅游。

  鄂市在大力发展旅游业,这似乎是一个信号。在鄂尔多斯楼市泡沫破灭、高利贷崩盘、煤炭产业遭遇寒流,以及此前被寄予厚望的装备制造产业等难见成效的背景下,鄂尔多斯不得不谋求重生。

  记者在当地采访发现,求变之中的鄂尔多斯,工地大量停工,烂尾楼林立,大街上众多门面关张,人流车流稀少。

  “鄂尔多斯现在问题太大了。政府债务缠身,企业日子难过。”7月30日,鄂尔多斯一位要求匿名的企业负责人指着宽敞而空荡的办公大楼称,公司近几天又裁掉一批员工,以缓解经营压力,“好几个月没钱发工资了。”

  据这位负责人透露,他多年前承担了多个旗区政府的市政工程建设,工程交工后三四年,政府一直未能支付工程款;因为资金链断裂,企业已经无力开展后续经营,手头所有工作都停着。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网络用户

305311

文章

348

阅读量

资讯分类

关注商产网公众号

查看品牌拓展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