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百货业陷入业绩放缓、折扣大战的时候,奥特莱斯业态在国内却大量涌现
从2002年北京燕莎集团建立中国第一家奥特莱斯至今,全国共有200余家奥特莱斯开门营业,以“奥特莱斯”命名的折扣卖场则多达400余家。
当百货业陷入业绩放缓、折扣大战的时候,奥特莱斯业态在国内却大量涌现,销售增速远超正价百货店。有数据显示,位于广州的某奥特莱斯卖场开业半年即实现盈利,其中某国际一线品牌月销售额近千万元。
不过,有业内人士介绍,在国内这些奥特莱斯中,目前绝大部分商品仍需靠国内品牌支撑,卖场卖“大牌”的利润或不足10%。
“打折的奢侈品”不好请
奥特莱斯在美国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如今,这种新兴业态正在风靡中国。
据悉,奥特莱斯中的商品一般是品牌所有者在全价销售中过季的、停产的、下架的、断档的、断码的、品种不全的、以及一两年前卖不出去的库存商品。所以价格上比市面专柜要便宜许多,一般都是1-5折左右,且都是正品,质量有保证。这是为什么越来越多人选择去奥特莱斯去购买名牌产品的原因。
随着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人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物质享受,开始使用世界名牌的产品。改革开放经济的高速发展培育、分化出了一部分特殊的顾客群,他们非常喜欢名牌商品,但是在经济实力上又达不到买全价名牌商品的实力。
对消费者来说,奥特莱斯提供了一个可以用相对低廉的价格购买优质产品的机会。对品牌生产商来说,奥特莱斯不仅提供了一个可以处理剩余货品的场所,而且越来越多的品牌认为奥特莱斯扩展了他们的市场,使产品由于低价而接触到了他们原本不能接触的消费人群。
奥特莱斯适时应运而生,凭借“品牌齐全”和“价格低廉”两大“杀器”,“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在中国遍地绽放。到目前为止,从官方统计的结果看,中国已经有以“奥特莱斯”命名的大大小小商场400多家了。
不过,奥特莱斯在国内的发展并非一片向好。公开资料显示,青岛第一家康城奥特莱斯开业一年多后便撤场;重庆温莎奥特莱斯运营一年半后转为茶叶卖场;宁波奥特莱斯广场惨淡经营后则被强制清场……
其中,“无法吸引知名国际品入驻”成为这些倒闭店面无法生存的重要原因。
“我们的项目打算做奥特莱斯,但却找不到国际一线品牌入驻。”山东省某市一位地产项目副总经理感叹,去年她参加了几次行业研讨,“参加的七八成是地产项目公司的人,再有就是国内服饰品牌,要拉国际大牌‘入伙’太难了。”
“国内已有400多家奥特莱斯购物中心。但目前国内奥特莱斯真正有一线品牌的不多。”中国首创奥特莱斯业态的北京燕莎友谊商城前总经理万文英表示。
而据了解,截至2011年,美国境内的奥特莱斯数量仅300余家。这导致奥特莱斯在中国的兴起过快,覆盖面过大的同时,关店率也居高不下。
“引入一线品牌是奥特莱斯经营最大的困难。”上海奥特莱斯品牌直销广场有限公司总经理张航表示,一般来说,十多家正价店可以支撑起一个奥特莱斯。但目前奥特莱斯业态销售的商品主要来源于各品牌的库存产品,也有个别品牌为奥特莱斯提供专供产品,但总的来说货品来源少。
由于国际奢侈品牌库存量少,奥特莱斯经营方的议价能力往往很低。据介绍,国内奥特莱斯的经营方一般以租金+扣点的方式获取收入,一般来说百货正价店的扣点率在20%左右,但奥特莱斯的扣点率常常在个位数。
“奥特莱斯收取的保底租金几乎可以忽略,扣点最低可以做到5%。”零售业内人士刘庚坦言,“奥特莱斯卖场里大部分商品仍需靠国内品牌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