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综合体”,是将城市中商业、办公、居住、旅店、展览、餐饮、会议、文娱等城市生活空间的三项以上功能进行组合,并在各部分间建立一种相互依存、相互裨益的能动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多功能、高效率、复杂而统一的综合体。而对于定位“三线城市”的嘉兴来说,“商业综合体”或许更应该解释为整合资源,凝聚消费力的综合商业群,其中主要包括餐饮、零售、酒店公寓、文娱服务等。
近两年,嘉兴的住宅市场走入一个平缓的低谷,而商业却异军突起,大有井喷之姿,其中,尤以商业综合体最为抢眼。据统计,目前出现在嘉兴的商业综合体有11家,其中除旭辉广场已正式营业外,其余项目都在建设中,或将在未来几内陆续开业。
嘉兴商业综合体火爆的原因:
全国综合体浪潮来袭:有新闻称“成都已成为全球在建商业综合体最多的城市;2016年,杭州要向市场投放100多个商业综合体;河北5年内拟建100个商业综合体,其中石家庄谋划投资432.8亿元建造13个商业综合体……”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在五年后,放眼全国已是“无处不综合体”。大环境如此,嘉兴自然不能例外,于是,越来越多的综合体项目在禾城拔地而起。
商业“大鳄”涌入:万达、中润等知名房企已经在商业相对成熟的一线城市火拼已久,随着优质地块的稀缺,这些商业地产大鳄也开始涌入二三线城市,嘉兴整体条件优异,自然备受青睐。
通胀影响:在房博会和其他活动中,本网采访了不少对商业地产感兴趣的网友,发现大家或多或少都在担忧“通胀”问题,选择囤积房子来寻求保值是抵抗通胀的一大武器。与此同时住宅市场走势不明朗,一部分购房者就将购买意向投向了商业项目,尤其是综合体项目,其中尤以“精装公寓”,“小面积商铺”最受青睐。
隐忧--“供过于求?”
一、在一份调查中显示,一般二线城市的市级商业中心数量在2个左右,次级商业中心为10-20个。以此推算,二线城市能够接纳2-3个大体量商业综合体和多个小型商业综合体,而对于嘉兴这样的三线城市来说,这个数值还要下降。
二、除数量上的隐忧外,“雷同”的综合体也让人担忧,大量的“广场”以相同或“类同”的模式定位着各自的商业综合体项目,尤其是在引进的品牌上也有大量的“雷同”品牌,如此定位不仅对消费增长起不到拉动作用,还会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
三、商业综合体考验的不仅是开发商的操盘能力,还有其“运营能力。”一个商业综合体能否火爆,其关键在一个“养”字,尤其是“养”商。一般来说,区域内,第一家综合体,在刚开业时往往就会很“吃香”,而第二家就需要一定时间的“养”商期来积累客源,以此类推,第三家就需要三年,或者更久的时间来“养”商。以江南摩尔和中港城为例,都是经过长时间的“养商”才集聚了消费群体。
对于如此火爆的“商业综合体”,嘉兴学院商学院副教授、房地产研究室主任吴兴陆教授表达了个人的隐忧,他认为,现在一些开发商和投资者开始转向商业地产,说明商业地产仍有发展空间,但是也可能潜藏着巨大的风险。
随着城市的发展,建设商业综合体确实是势在必行的,但能够接纳并不意味需要太多商业综合体,过量定位和品牌雷同的商业综合体在拉动消费的同时,却也在挥霍着更多的人力、财力、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