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削山造城”陷困局 频发自然灾害加速资金紧张

   2013-08-12 中国经营报7830

  暴雨对延安的袭击还没有结束。

  从7月7日开始,持续到7月27日的“百年不遇”级的暴雨让革命圣地延安经历考验。

  8月7日,延安再次遭遇遭受强降水,部分区域出现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

  暴雨更是让延安市头号工程——延安新城建设在推进了一年之后,开始遭受地基下沉、排水困难和部分由停工导致的资金难题等诸多考验。

  面对外界对于新城安全的质疑,延安新区管委会官员向记者回应时表示,暴雨造成的地基自然下沉,对夯实地基反而有一定的好处。然而,相关地质建筑方面的专家对此说法并不认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表示,由于黄土高原土质松软,经雨水冲刷后,极易造成新城地基下沉、塌陷,对新城未来的地基安全带来重大安全隐患。

  暴雨过后,在延安新城的施工工地上,记者已经看不到往日轰鸣建设的宏大场面,只见大量机械停止了作业,平整过的土地上,留下暴雨冲刷过的一道道痕迹。而其停工一天,仅4000辆各项机器的停工费用就要损失50万元。

  由于自然灾害导致的建建停停的状况,将让延安新城的建设成本不断增大。这让2012年地方财政收入139.26亿元的延安在筹措超过千亿元的造城资金上显得力不从心。不少建筑开发商反映已经不能正常拿到工程的垫付款。

  延安新城停工一天损失50万

  有数千台挖掘机、装载机和载重车在大山上施工,每天停工的损失超过50万元。

  地处陕北黄土高原上的延安市,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土地资源匮乏,土质疏松,地形破碎。黄土层厚,遇水易崩解,抗冲抗蚀性弱。今年七八月份,持续的暴雨冲刷之下,这座依山沿河而建的城市正在承受着巨大的伤痛。

  来自陕西气象中心的资料显示,今年7月以来,延安地区成为陕西省降水量最集中的区域,区域平均降水量397.6毫米,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多的时段,是同期平均降水量的5倍左右。截至7月27日,延安受灾人口已达102.9万人次,窑洞房屋倒塌、严重受损约7.8万间,因灾死亡42人,累计经济损失达73.5亿元。

  陕西省应急调查组专家、国土资源部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徐友宁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延安经济发展迅速,建设规划合理性欠缺,加之本次暴雨集中、雨量大,因此造成了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暴雨也让备受争议的延安市头号工程延安新城建设在推进了一年之后,开始全面停工。由于新城建设还处于夯实地基的阶段,因此当地官员称暴雨对新区建设还未造成实质性的影响,仅仅造成了停工影响。

  记者在延安新城工地看到,由于暴雨的侵蚀,延安市的削山填沟造城工程也被迫停工。多家公司承包的削山平整土地工作面上,大量机械停止了作业,平整过的土地上,留下暴雨冲刷过的一道道痕迹。

  “停工肯定损失不小,但与住在山下的居民遭受的人员、房屋损失相比来说,这个损失相对较小。”负责延安新区施工的一位人员告诉记者:“但是眼下雨季无法施工也是事实,停工也确实令施工队苦恼不已,因为那些停下来的机械每天的费用是固定的。”在正常施工时期,每天有数千台挖掘机、装载机和载重车在大山上进行施工。据估算,每天停工的损失仅仅机械的费用就超过50万元。

  暴雨暴露上山造城安全隐忧

  由于黄土高原土质松软,经雨水冲刷后,极易造成新城地基下沉、塌陷。

  暴雨在让延安新城建设遭受停工损失外,也同时暴露出了其地基下沉、排水等安全隐患问题。

  据公开资料显示,为缓解延安发展之困,延安市提出“中疏外扩,上山建城”战略,并拟在未来10年,通过“削山、填沟、造地、建城”方式,在规划面积78.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建成容纳人口40万以上的延安新城,其面积是延安现有建成区面积36平方公里的两倍。据专家预计,延安新城建设预计总投资高达千亿元规模。2012年4月,新城北区一期工程启动实施,一期工程投资总额约为500亿元。

  从去年开始上演的这场体量庞大的上山造城运动,正是被延安逼仄的发展环境和历史上数次大暴雨给逼迫的。

  早在上世纪50年代初,延安经历了一次特大洪灾。曾经是边区政府“王府井”的商业繁华区“市场沟”遭遇劫难。当时仅有1万多人的延安,上百人被水冲走,事件惊动北京。中央派人前来赈灾时,有人首次提出延安迁建。但因当时经济基础太差,没有实施。1977年,延安再发大水。当时正值各地“农业学大寨”,4个多小时的倾盆暴雨,使得延河上游大大小小100多个土坝被冲垮,山洪直泻而下。延安当时80%的建筑被洪水淹没,损失极为惨重,人们再度提出上山。经专家论证,因为当时财力及技术困难,再度放弃。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网络用户

305312

文章

783

阅读量

资讯分类

关注商产网公众号

查看品牌拓展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