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跃进拿地“很差钱” 蓝光资产重组欲“曲线救国”?

   2013-08-23 《金融投资报》4070

  融资给蓝光造成的压力已经增加,长期来看蓝光为了扩大全国影响力和规模,势必要储备更多资金,这个时候,借壳上市就顺理成章了。

  8月15日,迪康药业的一纸公告将多年来一直隐藏在幕后的蓝光集团推到了台前。公告称,大股东蓝光集团正在与公司进行重大资产重组,涉及重组方案及相关政策等事项,公司将停牌一个月。

  回顾蓝光集团自2008年从拍卖会上得到迪康药业的绝对控股权后,一直没有表现出明显“走到台前”的欲望,此番却抛出重大资产重组消息,令人浮想联翩:蓝光集团在“曲线救国”?其背后有何隐情?《金融投资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高管撤退“曲线救国”?

  相关资料显示,自2011年开始,蓝光集团开始大手笔减持迪康药业,在2011年3月到2011年11月短短的8个月时间,蓝光集团累计减持5299万股,占总股本的14.9%。2012年3月23日,蓝光集团再次减持8.03万股,截止目前,蓝光集团还持有公司6135万股,今年上半年尚未有减持动作。

  在蓝光大手笔的减持同时,蓝光的高管也开始撤离迪康药业。2012年11月16日,迪康药业公告,公司董事长陈敏等3位董事辞职,而这三人均同时在大股东蓝光实业任职。2011年年报显示,辞职的董事长陈敏为四川蓝光和骏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蓝光和骏”)董事,辞职的董事杨晓初、张光明分别是大股东蓝光实业的副董事长、蓝光实业董事长助理。由此来看,辞职人员均为大股东蓝光实业的高管。

  蓝光频频大手笔减持迪康药业,高管们集体撤退,是萌生退意了吗?

  5年前,蓝光集团以每股6.14元、总竞拍价3.3亿元,取代因债务问题而急欲转让上市公司控制权的迪康集团,经过中途分红送股,蓝光集团早已经赚得盆满钵满,按照迪康药业停牌前股价,蓝光集团也能获取近两倍的收益。

  蓝光集团对迪康药业的大幅度减持,市场有两种猜测:其一是认为四川蓝光不再对重组迪康药业抱有希望,故而在二级市场上减持;其二是由于银行贷款不易,四川蓝光的资金链开始收紧,因此急需通过套现获得大笔现金,应付短期之需。

  那么,事实究竟是什么?有接近蓝光的内部人士告诉《金融投资报》记者,“这次确定是蓝光要注入资产,但究竟是商业地产还是其他的,现在还不太清楚。”

  有资料显示,蓝光集团早在2004年就被四川省相关部门确定为60户省重点培育的拟上市公司之一,不过这几年来,因为国家政策调控等多种原因,蓝光一直没有找到很好的机会上市,现在蓝光本身就萌生了扩张意图,还参照龙湖地产、恒大地产等经典模式来学习。未来蓝光集团如果想在全国范围内有一番大作为,资金是必不可少的,而上市公司再融资,显然要比它现在单靠银行和信托融资要快得多,可融金额也大得多。

  缺钱导致资本运作加快

  资料显示,蓝光集团是一家控股型公司,依靠参、控股公司进行实体业务经营,其参、控股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涵盖房地产开发、物业管理和饮品等领域。其中,房地产开发业务为四川蓝光最大的业务板块。

  四川蓝光主要通过蓝光和骏开展房地产的开发和经营,蓝光和骏为国家一级开发资质的房地产企业。自1998年4月成立以来,十年多的时间,蓝光和骏被四川省统计局连续授予“四川房地产企业综合实力首强”,近年来四川蓝光一跃成为四川本土实力最强的房地产商。

  为了扩张梦想,蓝光自2012年下半年起就频繁拿地。去年8、9月份,蓝光地产突进昆明,分别以106%和75%的溢价率取得西山区老海埂路片区两地块,总耗资4.4亿元。今年4、5月份,蓝光地产长途奔袭青岛、长沙与无锡拿地,总耗资12亿元,其中长沙项目溢价率86%。7月底,蓝光地产重庆拿地耗资4.56亿元,溢价率115%。近日,蓝光地产在北京新拿地块耗资15.8亿元。今年上半年,蓝光地产拿地538亩,耗资高达53亿元,其中,武侯区半边街近百亩的一地块,蓝光耗资13.2亿元,溢价率143%。

  快速拿地无疑加剧了蓝光的资金链负担。蓝光集团董事局主席杨铿今年初曾公开表示,去年蓝光地产销售额120亿元,而拿地支出100亿元,今年将有150亿元用于拿地,但今年上半年,蓝光的销售收入仅有91亿元,如果下半年销售情况不能赶超上半年,则蓝光有可能“入不敷出”。

  为了快速有效的筹集到资金,蓝光地产还与中铁信托成立了20亿元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期限2年,预期年收益率10%-12%。而在迪康药业的投资中,总共花费三笔1.5亿元购买了中铁信托的理财产品。不过中铁信托胡姓经理告诉记者:“信托产品支付给投资者的收益是10%-12%,但蓝光支付给我们的收益将会达到25%-30%。”由此计算,蓝光因为融资压力增大而付出的成本也将提升。

  数据显示,去年二季度末,蓝光地产负债率仅58%,而截止今年一季度末,蓝光地产总资产212亿元,总负债139亿元,负债率65%。对此现象,有专家表示,短期融资给蓝光造成的压力已经增加,长期来看蓝光为了扩大全国影响力和规模,势必要储备更多资金,这个时候,借壳上市就顺理成章了。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网络用户

305312

文章

407

阅读量

资讯分类

关注商产网公众号

查看品牌拓展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