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路者:多品牌联合发展 做“大户外平台整合者”

   2013-09-13 中关村7530

  2013年7月,在由证券时报主办的“2012中国上市公司价值评选”中,探路者领衔“2012中国创业板上市公司——十佳管理团队(第一名)”并入选“2012中国创业板上市公司——价值二十强前十强”。探路者的上榜理由是“自上市以来净利润增长近7倍,年均复合增长率达60%,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升,自主研发的技术体系逐步形成框架”。

  而探路者副总裁兼财务总监张成,已经连续三年获得“中国创业板优秀董秘”称号。

  张成曾经说过,“我不仅想做一个风险的识别者,还想成为一个利润的守护者、价值的创造者。”正是这一理想促使他辞掉了会计师事务所所长的工作,在探路者董事长盛发强的邀请下,成为国内户外行业领军企业中的一员,并作为CFO全程参与了公司的上市运作。

  在探路者近六年的时间里,张成擅长将战略的管理思维和复杂的财务技术相结合,透过财务数据发现问题提出建议,来帮助企业改进管理。同时,作为探路者成长的见证者,他亲历了公司飞速发展的过程,通过持续的科研投入、实施多品牌布局,探路者在国内户外行业一马当先,已经稳居行业第一的宝座。

  资本助推创新

  创新源于科技

  早在2007年,探路者就提出要打造百年创新老店。“能否持续地发展下去,需要现代企业治理制度的支撑。而登陆创业板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它促进了公司治理结构的优化,也提升了探路者的品牌公信力和竞争力。”张成坦承。

  2009年,探路者作为首批28家企业之一登陆创业板,成为迄今为止国内唯一一家户外行业上市公司。上市后的探路者力挽狂澜,将同行远远地甩在身后。2012年,探路者年销售额突破10亿元,营业收入达到了11.06亿元,全年盈利1.69亿元,同比增长57.44%,这已是探路者连续第三年业绩高增长。

  如果深挖探路者的上市诉求,一个重要原因是科研投入需要大量资金。上市第二年,探路者就用募集到的资金进行了研发设计中心的升级,建成具备高科技恒温、恒湿试验环境的中国户外行业实验室等研发试验场,配置了透湿、耐磨、止滑性能测试等40余套实验设备。用盛发强的话说,“这在当时算是国内最大的研究中心”。

  从1999年购买折叠帐篷专利,到2001年制定国内第一份旅行帐篷技术工艺标准;从2008年在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建立国内首家户外产品研发中心,到两年后投资6000余万元建成国内户外行业规模最大的研发中心、成立户外产品测试实验室。董事长盛发强一直强调“技术研发与产品设计是探路者生命力的源泉。”

  根据年报显示,探路者在2008年、2009年、2010年和2011年的研发费用分别为633.6万元、892.4万元、1448.5万元和2582.7万元,占营收的比重依次为2.99%、3.04%、3.34%和3.43%。约有20余项科技成果广泛应用于探路者的产品生产中。截至2011年年底,基于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创新,探路者共拥有专利18项,其中实用新型专利9项,外观设计专利9项。

  迄今为止,探路者已经连续四年成为中国南极考察队独家专用产品。

  而就在几个月前,探路者又推出了极地仿生科技平台。

  极地仿生科技主要通过汲取自然生物在形态、结构、特质、功能等各种优异的进化特征,结合产品概念进行研发与设计创新,并运用高科技仿生技术开发而成。目前,极地仿生科技平台包含TiEF和SAFree两大科技板块,其中TiEF PRO(防水透湿创新环保功能科技)、TiEF DRY(智能单向导湿科技)和TiEF SKIN(超轻防晒科技)已经在北京商业科技周上亮相。

  可以说,极地仿生科技平台的建立,提升了探路者品牌产品的科技含量,为探路者成为领先国际的户外用品品牌做了强有力的铺垫。

  “通过这一平台,我们想表明两个态度”,张成强调,“探路者不仅仅是一个消费品牌,更重要的是想在户外领域成为科学技术的探路者;我们还要证明自产品牌的技术并不比国外品牌差。”

  企业科技创新和户外产业升级需要产业集群的强势崛起,张成希望,公司所在的中关村昌平科技园区能够聚集一批户外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并给企业以更多的人才和资金支持,通过产业联动推动区域经济的升级,也带动企业实现更高层面的发展。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网络用户

305311

文章

753

阅读量

资讯分类

关注商产网公众号

查看品牌拓展电话